河南暴雨|輿論質疑「海綿城市」效果 專家釋疑:別誇大其作用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河南近日遭遇強降雨天氣造成多人死傷及數百萬人受災,水患更波及鄭州地鐵車廂,險象環生。隨着災情進展,網絡上也愈來愈多針對鄭州「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和其自身效果的質疑,對此有學者解釋,像鄭州這麼大的洪水,海綿城市是應對不了的,「就像一小塊海綿,你倒一碗水它可以吸進去,但如果你一次倒一桶水,它就吸收不了」。

據鄭州市政府官網介紹,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2016年起,鄭州被納入為河南海綿城市試行城市,2018年1月,鄭州市城鄉規劃局發布《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規劃總目標是將鄭州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淨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至於規劃建設內容,則包括主城區規劃澇水行洩通道191條;主城區規劃雨水調蓄池73座;新建雨水管網2576公里;主城區提標改造15座泵站,規劃新建64座泵站,以及對56處易澇點建設調蓄池、修建雨水管等。

不過隨着鄭州遭遇罕見強降雨且災情嚴重,海綿城市的規劃和效果本身備受質疑。對此,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可在其分散型和集中式結合的蓄水與排水能力內減緩超標準洪澇災害,卻不能消除超標準的特大自然災害的損失,而鄭州特大暴雨是全球變化背景下,超標準特大暴雨的自然災害,非海綿城市建設可完全防禦的。

鄭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左其亭亦指出,將鄭州的洪災歸因於海綿城市建設問題是一種誤解,海綿城市要在一定條件下才發揮一定作用。他續介紹,城市道路、建築、空地在海綿城市建設前多為硬化地面,降雨後雨水會留在地面窪處或順管道排走,對內陸或北方缺水城市而言降低了雨水資源的利用,而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後,部分水就可以滲到地下,路面積水減少同時也留住部分雨水資源,然而海綿城市建設根本不會有如此高的應對洪水標準,因此不能誇大其作用,「幾年一遇這種等級是可以應對的,超過這個標準,它就沒辦法了」。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委員胡剛則表示,海綿城市只能對中雨或小雨發揮作用,如果遇到特大暴雨則需採取另外措施,如建設地下深隧,暴雨時儲水,晴天時抽水到江河湖泊。針對城市內澇越來越頻繁,他續指有兩個因素,一是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二是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中心地區多數是硬面路地,不利於水的循環,因此他建議要多建綠地、人工湖泊,除可調節氣溫亦也有助排澇。他又指應對特大暴雨應該綜合考慮,需要制定適合的應對措施,如建設地下儲排水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