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疫情|Delta感染最快1日轉危重 專家:中醫藥阻斷重症效果好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廣州近一個月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衝擊,此輪疫情是Delta突變株首次在內地社區傳播。6月26日,廣州中風險地區「清零」,全市均為低風險地區。
談及本輪疫情防控的經驗,內地專家指出,Delta感染轉為重症甚至危重症,最快只需要24小時,需要在治療上採取更加果斷的措施。中醫藥在此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輕症和普通型療效好,還能阻斷重症,採取中西醫藥結合方式也有一定療效。

據《南方+》報道,6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醫療救治組兩位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與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隆雲,在接受傳媒採訪時,對臨床病例和救治過程展開分析。

專家:Delta感染者三成以上高熱39℃

張忠德指出,Delta感染的病人發熱比例超過80%,其中高熱(溫度超過39℃)比例高達34.5%。由於Delta病毒載量高,患者感染後,病情進展很快,既往要7至9天才轉為重症,Delta感染不到4天就有可能轉為重症,嚴重者在24小時內轉為重型或直接轉為危重型。

中醫藥對Delta變種感染的患者有療效。(視覺中國)

病人「濕毒」重 用蔘湯補氣

張忠德指,本輪疫情仍屬於中醫「疫病」范疇,核心病機為暑濕化熱、疫毒侵肺、元氣大虛。與武漢、河北、雲南等病例相比,由於南方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患者汗多,所以病人「濕毒」程度更重。一些重症患者早期以氣虛為主,表現為極度乏力、食慾不振、呼吸微弱、舌苔黃厚膩等,於是選用西洋蔘湯補氣,如果是氣虛伴有陽虛者,則改用高麗蔘。

他續指,中醫藥應對輕型和普通型有較好的效果,在阻斷重症上也有一定療效。在清熱解暑的基礎上,增加使用了安宮牛黃丸,希望達到早期阻斷重症化趨勢。

他指出,在危重症和重症的治療上,治療組目前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在堅持現代醫學救治手段同時,靈活使用中醫藥方案,托住患者生命體徵,為免疫功能的恢復爭取時間。經過了中西醫協同治療,已有1宗危重症患者撤出人工肺(ECMO),3宗危重症患者拔管,8宗重症患者轉為普通型,阻斷57宗有重症傾向的普通型患者轉為重症,為防控Delta變異毒株提供了寶貴經驗。

2021年5月29日,廣州此輪疫情甫爆發,荔灣區晚上等候檢測的人龍。(美聯社)

廣州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隆雲指出,本輪疫情廣州共收治166宗確診病例,截至目前共91人出院,廣東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多數患者的病情都在好轉,他們以輕型和普通型為主,僅有1宗危重症病人在院治療。

從臨床收治情況來看,這一次高齡患者比例高,有1/3病人超過60歲,年齡在80歲以上則超過10宗。Delta毒株特點是潛伏期短,臨床症狀重,危重症和重症比例達到了15%,而且核酸轉陰時間較長。年齡超過60歲,有基礎疾病、持續高熱不退、氧合能力下降等,是輕症轉向重症的高危因素。相比之下,兒童轉重症的比例低很多。患者感染病毒後第5天至7天,會感覺很難度過,因為此時他們多有缺氧等表現,同時伴有影像學的改變。

很多「無症狀感染」實際有症狀

他又指,無症狀更多是病人自身感受,但實際還是會出現「沉默性低氧」(又稱「快樂缺氧」),安靜待着的時候不缺氧,而稍稍一動就會喘不上氣。電腦斷層影像往往會出現滲出改變。之前的很多所謂無症狀感染者,從醫學上角度來說是不嚴謹的,當然不排除少數人是無症狀感染,但多數還是有症狀,病人有感冒表現,比如頭痛、流涕、畏寒、低熱等,從臨床上說符合輕症或普通型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