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第二針比首針更痛?專家稱無依據:與接種者狀態有關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全球多地正接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本港有許多民眾接種後表示「第二針比第一針更痛」。這一說法近日在內地也廣為流傳,甚至登上微博熱搜榜。
對此,上海疫苗專家陶黎納接受內地傳媒《澎湃新聞》訪問時表示,從醫學原理上來講,「打第二針比第一針痛」沒有科學依據,屬於個體差異,接種疫苗痛不痛反而與接種者當時的身體狀態等因素有關。

陶黎納表示,接種疫苗後痛不痛屬於個體差異,受醫護人員的接種手法、接種人的狀態、疫苗廠家及批次不同等因素影響,若有疼痛、低燒等情況,好好休息、對症處理即可自行緩解,若情況加重或持續未癒則要及時就醫。

政府日前宣布擴大疫苗接種範圍,將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最低年齡由16歲下調至12歲。 (羅君豪攝)

陶黎納稱,就接種人的狀態而言,如果其近期狀態不佳,如情緒低落、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等,即便在接種疼痛程度相同的情況下,接種人的疼痛敏感度更高,就會感覺更疼痛。

陶黎納表示,接種不同廠家、不同批次的疫苗,也會對疼痛程度有細微的影響。每個批次的疫苗會有一些小差異、小區別,比如有的PH值稍微高一點、有的低一點(不會影響疫苗的效果),這也會影響疼痛感。

陶黎納介紹,手臂上的三角肌處,是神經較少的部位。一般而言,接種疫苗不會非常痛,「但也有可能是接種人在這個部位有個小神經,那他就會有一點反應,每個人都不一樣」。

政府日前宣布擴大疫苗接種範圍,將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最低年齡由16歲下調至12歲。 (羅君豪攝)

陶黎納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接種兩針新冠疫苗,他表示,本來預期是會有一點痛,但「實際上我沒甚麼感覺,也沒感覺到疼,我家人也都接種了,也沒有甚麼感覺」。

「有些人接種疫苗後出現低燒、頭痛等情況,這只是和接種疫苗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但是否有因果關係,很難考證」,陶黎納稱,疫苗也是藥物,有些反應也是正常的,要保持平常心。如果有頭痛、低燒、手臂疼痛等情況,一般在家好好休息、對症處理即可自行緩解,如果出現程度加深或持續未癒的情況,則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