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棉花後新疆太陽能產業被指強迫勞動 當地有企業股價遭「腰斬」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早前發聲明堅決反對強迫勞動,有份參與聯署組建聯盟的企業及組織有近200間。「反強迫勞動聯盟」矛頭直指新疆,美媒更有報道稱記者在當地採訪時,會被軍警跟蹤及阻止。
官方傳媒《環球時報》報道,涉事其中一間新疆大型太陽能企業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其在美國上市,股價如今已幾近被「腰斬」。董事長張龍根在受訪時否認有「強迫勞動」,並認為與棉花不同,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是全球太陽能產品供應的主力,與美國相比已具備很強的產業優勢,打壓並不會使中國太陽能產業鏈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發聲明堅決反對強迫勞動,有近200間企業及組織參與聯署。(網上圖片)

報道指出,美媒《彭博社》早前刊出題為《秘密和虐待的指控縈繞中國在新疆的太陽能工廠》的報道,主要觀點是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購買太陽能電池板的買家,正面臨道德上的不確定性,「在擁抱所謂綠色能源的同時,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變相支持了骯髒的強迫勞動」。

報道稱,今次是繼新疆棉花後,再有新疆主要產業被指控強迫勞動。新疆太陽能產業與棉花產業的共同點,兩者同樣在國內外佔據相當的市場份額。資深太陽能產業從業者代延嶺在受訪時表示,太陽能電池板的基礎原材料多晶矽(矽料)在中國的產能,2021年預測可達56.7萬噸,佔全球85%以上,其中新疆硅料佔全國57%。

對於強迫勞動指控,代延嶺解釋,實際上多晶矽在生產過程中電費成本佔20%至30%左右,因此矽料生產企業往往選擇電費較低地區,例如新疆、雲南、內蒙古等,因為這些地方有大量火電、水電及光伏能源。代延嶺強調,多晶硅生產並非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最關注電價,人力資源成本在製造成本中佔比非常小,根本不是關注重點。

新疆哈密石城子太陽能產業園區。(視覺中國)

被美媒點名存在強迫勞動有在美國上市的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龍根表示,公司生產基地的員工都必須是具備相當專業知識並且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工廠目前擁有1934位員工,來自新疆本地、重慶、甘肅及河北等地,主要通過網絡招聘、校園招聘、人才市場、員工介紹等渠道。長張龍根介紹,按照2020年的產值和利潤來估算,人均產值大約為24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人均淨利潤約為52萬元,勞動力成本在生產成本中佔比不到7%。

+1

報道透露,新疆大全的員工中,只有18人是少數民族,佔比0.93%。報道有採訪其中一名蒙古族員工巴金,他在2011年入職,主要負責生產安全管理。報道稱,巴金每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9000元左右,是當地平均水平的兩倍多,「我很奇怪,西方怎麼會認為少數民族參加工作還用『強迫』?誰不想找一個好的工作,提高生活質量?」

報道認為,中國太陽能產業之所以會繼新疆棉花後成為西方的狙擊目標,是因為雖然美國是太陽能技術的起源地,但與中國相比,美國的太陽能產業已經處於落後地位。代延嶺解釋,在2010年之前,多晶矽是被美、德等企業壟斷,價格曾經漲到每公斤500美元。但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生產的多晶矽打破暴利壟斷,使整個太陽能產業的每度電成本以驚人的速度接近或低於傳統能源。

報道稱,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等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極具競爭力。(視覺中國)

報道提到,與多名美國商界代表交流時,對方投訴中國政府給予太陽能企業大量補貼,加上其國內生產成本相對低廉,使得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等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極具競爭力。不僅美國的產品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就連在第三方市場,歐美企業也輸給中國。報道稱,太陽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目前發電成本仍然高於石油和天然氣,短期之內必須仰仗政府補貼,但美國政府過去長期是支持傳統能源的人占上風,制定許多對可再生能源不友好的政策,導致美國的太陽能企業難以擁有成本優勢,產品整體價格偏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垚更稱,從棉花到太陽能產業,新疆的主要產業接連成為西方的狙擊目標,目的不僅是要對新疆進行「產業滅絕」,甚至是要試圖破壞整個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合作,都是「全球價值鏈去中國化」的一部分。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