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專家指接種疫苗應提倡而非強制 「疫苗護照」或損害基本自由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多國專家都呼籲民眾盡快接種新冠疫苗。目前,國內外已公布的疫苗大致可為3種,包括滅活疫苗,mRNA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近日,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占秋,就講解了3款疫苗的區別,安全性和有效性,更認為新冠疫苗的注射理應是提倡而非強制,因此推行「疫苗護照」根本沒有必要。
疫苗不存在「中國差外國好」問題
在新冠疫苗中,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滅活疫苗,包括已在中國獲批上市的國藥、科興。楊占秋介紹,滅活疫苗一般需要注射兩針或者三針,其免疫原理是第一針誘導記憶細胞產生抗體,第二針激發記憶反應來指數增強免疫反應。
第二種為mRNA疫苗,美國輝瑞、美國莫德納(Moderna)生產的均為mRNA疫苗。該疫苗特點是治療為主,預防為輔。楊占秋表示,若感染情況嚴重的新冠病人注射了mRNA疫苗,就能夠給予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其預防作用不如滅活疫苗明顯。由於在以往的其他病毒感染、傳染病的預防等,從未使用過mRNA疫苗,因此其安全性或不如滅活疫苗好。
第三種為基因工程疫苗,包括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亞單位疫苗等,中國企業康希諾生物研發的5型腺病毒載體疫苗亦屬於基因工程疫苗。由於針對新冠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都選用了控制病毒蛋白表達的H基因片段,導致該疫苗只能產生一種免疫,因此基因工程疫苗的保護力不算特別完整。
楊占秋指出,現時國內大範圍疫苗接種都是使用滅活疫苗。由於世界上滅活疫苗的生產工藝非常穩健,整個研發、生產、質量控制及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標準比較成熟,而且有豐富的經驗,有先進的純化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因此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滅活疫苗,效果都是一樣,不存在所謂的「中國好外國差」或「中國差外國好」的問題,所以民眾不用擔心其安全性問題。
接種疫苗是未雨綢繆
對於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率低,楊占秋認為,出現「疫苗猶豫」可能有幾個原因,包括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問題,疫苗注射後出現死亡、副作用等個案引起民眾恐懼;沒有本地確診案例,令民眾覺得「防線不在我身邊」;氣候溫暖,並非新冠疫情流行的季節,大家放鬆警惕。
楊占秋指出,只要民眾在下一波疫情前接種好疫苗就可,疫苗在注射2至3個月後,體內的抗體會達到頂峰。現階段打疫苗主要是未雨綢繆,新冠病毒在低溫下比較活躍,因此疫苗接種是為今冬明春的疫情流行做準備,預防輸入型病例,並建立群體免疫。
疫苗護照無必要?
事實上,世界各地都考慮或已推出新冠疫苗護照,令疫苗成為另一種護照,不僅適用於國內,也成為國際旅行通行證,促進跨境人員流動。然而,楊占秋認為「疫苗護照」根本沒有必要,新冠疫苗的注射理應是提倡而非強制。
他指出,可以將「疫苗護照」作為一個參考,若有人需要出國旅行、學習時,對其說明利害關係,而非將護照作為一種必須的條件。疫苗作為護照可能會損害基本自由,並且面臨歧視的風險,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合適打疫苗。同時,各國接種的疫苗、體系都不同,不同疫苗產生的效果也有差異,亦沒有在技術上互相認證,因此疫苗護照執行上也存在很大問題。
中國推出全球第一款「疫苗護照」(點圖放大):
以色列已在國內推出「綠色通行證」(點圖放大):
新冠病毒未必從武漢擴散
3月30日,世衛組織在日內瓦發布中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當中指出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透過實驗室傳人。楊占秋表示,若從單一的源頭實驗室出來,病毒的特點應該一樣,惟現時歐洲、美國等地的新冠病毒流行特點都不同,因此可排除是透過實驗室傳人。
楊占秋稱,他個人比較傾向新冠病毒極有可能是經由蝙蝠等動物宿主傳人,至於是否有其他動物參與傳播則仍在調查。同時,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新冠病毒均不一樣,美國的大部分新冠病毒病例來源於紐約,而紐約的大多數病例來源於西歐,因此新冠病毒極有可能不是從武漢傳到全世界。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