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杜魯多為「敗家仔」、「走狗」 中國平視外交恐重蹈戰狼覆轍?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一則中國外交官的推特正掀起輿論風暴。據媒體報道,中國駐里約熱內盧總領事李楊在3月28日發佈了一條針對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的激烈推文,他指責杜魯多破壞了中國與加拿大的友好關係。李楊在推文中説,「小子,你最大的功績就是破壞了中加兩國的友好關係,把加拿大變成了美國的走狗。敗家子!!!」
將一國政府首腦直斥為走狗(running dog)和敗家子(spendthrift),這當然是極不尋常也極罕見的。儘管過去幾年中國外交官越來越傾向於在言語上傳遞強硬姿態,但李楊此舉在一些評論者看來似乎仍顯得過於粗魯。

因被視為破壞了中國和加拿大的外交關係,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受到一位中國外交官的激烈批評。(AP)

輿論焦點很快從李楊個人轉移至對中國外交路線的爭議。批評者認為這是中國「戰狼外交」的又一次過激展示,是本應保持嚴肅的外交官在用不恰當的煽動式的語言,迎合甚至刺激中國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對此批評持反對意見的同樣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過去中國外交的克制和禮貌並未贏得西方國家的尊重,反而長期被動面對「造謠、污衊和攻擊」,就像李楊隨後回覆質疑所説,「親愛的朋友,我討厭用這種話。但是我們發現禮貌用語不起作用!這是他們懂的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很快在社交媒體就此事發表評論,但他並未全然對李楊表達支持。胡錫進一面肯定杜魯多政府的確毀掉了中加關係,同時也表示「但我還是主張,應當加強鬥爭的藝術,精心挑選觸動性強、又讓對方抓不住辮子的語言,這比用刺激性語言更應成為我們加強戰鬥力的方向,它的綜合效果會更好。」

這也許説明,即便在認同所謂「戰狼外交」的人眼中,李楊的言辭仍然太過激烈了,很大概率難以收穫他所預期的效果,而更可能被視為一次失敗的挑釁。

過去幾年,中國外交路線逐漸轉變已是事實,中國官方將這種變化定義為從「韜光養晦」到「積極作為」。在民間,這種新的外交特色有更具情感意義的名稱——「戰狼外交」(這一形容後來在西方流行併成為批評中國外交風格的專門用詞),這個命名來自一部成功的中國電影,故事中一名退役的中國特種兵在非洲成功擊敗了邪惡的西方僱傭兵。

但「戰狼外交」並未在中國輿論場得到一致認同,多數批評者懷念過去「韜光養晦」的時代,認為那種克制的外交方針為中國贏得了充分的國際空間,而將近年來中國面臨的緊迫的國際環境,歸咎於外交官們展現出的攻擊性。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他在上任後即以其強硬形象聞名,並在中國境外輿論場針對美國發表嚴厲批評。前段時間中國駐法國使館就西方的涉疆言論反擊,也因措辭激烈被媒體聚焦。外交官們集體轉向強硬的姿態,使得對「戰狼外交」不滿的批評者愈發憂慮,因為顯然這是中國政府真實態度的某種展示,而非個別外交官失控的情緒宣泄。

事實上在嚴肅的官方語境中,中國從未表示接納「戰狼外交」這一定義。2020年底,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演講中説,「戰狼外交」是一個「話語陷阱」,「給我們貼這個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習近平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講話則更能説明問題,「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

中國外交官李楊在推特上用激烈措辭指責杜魯多。(Twitter@CGChinaLiYang)

這可以表明,儘管有明顯跡象顯示中國政府在鼓勵外交官們越來越多地展現他們的個性,但並不足以證明,北京在如批評者所想象的那樣,於外交戰略上完全化身為一頭「戰狼」。

「平視外交」或許是對這種變化的更確切形容。中國外交最應迫切解決的問題,是缺少在國際輿論場擁有議題設置的能力,而長期處於被定義、被解釋、被表達的窘境中,西方國家可以精心挑選「戰場」、組織議題、設置語境,而中國只能被動應對,很多時候顯得左支右絀。

這一點,即便是在「韜光養晦」的時代也未曾變過。或許正是看到了這個痛點,中國政府才有意識地改變外交策略,既然克制和忍讓不能解決問題,「主動作為」便是必然了。

但北京仍應保持謹慎,令這個轉變的過程維持在適當的尺度內,避免掉入過猶不及的怪圈。毋庸置疑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特別是對已經熟悉了「韜光養晦」的中國外交官們,如何「主動作為」勢必要經歷不斷的探索和修正,但外交語言的「主動」不應被簡單解讀為「攻擊性」,特別是外交官們更應對此有清楚認知,中國試圖樹立起自信主動的國際形象,不過頻繁的冒犯和挑釁可能會令目標越來越遠。一種可取的方式是,如中美阿拉斯加會晤中楊潔篪和王毅的強硬姿態,而非李楊式的嘲諷和辱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