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理大談外交 前駐外大使:港人可發揮語言等優勢貢獻國家

周四(27日)下午,「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挑戰與機遇」專題講座於香港理工大學舉行,中國前駐捷克及羅馬尼亞大使霍玉珍及中國前駐格魯吉亞及塔吉克斯坦大使岳斌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分享了自身外交工作的點滴,以及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中俄關係發展,以及當今國際形勢的見解。
講座由理大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孔子學院和內地發展處聯同外交學院合辦,逾20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公眾人士到蔣震劇院出席。

會上,霍玉珍以「積極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實現新發展」為題,講解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源起,並展示在鐵路和港口基建、聯合製造、高新技術、綠色環保、文教旅遊、金融、醫藥衛生等不同領域的合作成果,如何推動中歐關係的發展,並展望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前景。
霍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是雙方在新形勢下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中歐關係整體和均衡發展的重要動力,亦是促進雙邊關係更好發展的重要平台,以及抵御全球挑戰的重要保障。合作機制啟動至今13年來,雙方共同打造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新格局,在多個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讓國家及中東歐各國人民受惠。未來,雙方應提升合作規模與質量,加強綠色能源、高新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並完善合作機制,引領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走深走實。
岳斌則以「百年變局背景下的新時代中俄關係」為題,闡述國際形勢在政治、經濟及安全等層面的亂象及變局;中俄關係的歷史進程、新時代中俄關係的特點、戰略價值及其深遠的時代意義。
岳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21世紀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前瞻性科學判斷。新興市場經濟體系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因素。多年來,中俄關係不斷深化,由互視友好國家到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再到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及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體現了兩國在政治互信、利益融合和戰略協同等方面的推進。新時代中俄關係的特點是堅持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並通過完備的交往機制、蓬勃的經貿合作、豐富多樣的人文交流、國際及地區事務的團結協作等,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
在提問環節,有學生問及香港人有何途徑投身外交領域。岳斌表示,現時中國在國際組織投入愈來愈多資金,這方面港人可以發揮在語言方面的長處,彌補內地相關人才的不足,並舉例去年外交部就曾推薦港人到國際組織工作,建議對方多留意。
他又引用前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外交官選拔提出的「16字方針」,以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27字總要求」,稱對外交官而言,愛國主義是優先的,不止是中國,各國均把愛國放在首位;又指外交領域崇尚强者,愈有能力者,對方愈願意與之交往。
最後,有聽眾提問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的功能,以及提出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只是不斷複述,猶如「人肉錄音機」,詢問是否可以改一改這一作風。
對此,岳斌回應道,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的職能在網上都能找到,建議對方自查。至於發言人的作風問題,他未正面回應,僅表示外交工作艱澀難懂、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