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22座「超大特大城市」國土規劃獲批 定調未來發展藍圖

央視2月18日報道,隨著《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近日獲批,內地22座超大及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全部獲批,標誌著中國重點城市的未來發展藍圖正式確立。
報道指出,目前中國省、市、縣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編制與審批工作已基本完成,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2座超大特大城市格局確立
根據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為「超大城市」,500萬至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目前,中國擁有7座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另有15座特大城市,涵蓋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蘇州。
央視報道指出,國務院已批復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並對各城市發展定位做出明確指引。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謝海霞表示,各城市發展定位備受關注,例如天津、重慶、廣州被定為「重要的中心城市」,鄭州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漢則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西安和成都則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昆明則被定位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而青島則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謝海霞指出,各地城市規劃需考量區域特點,例如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承擔更多對外開放任務;成都則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內,負責推動西部經濟發展。
國土規劃助力解決「城市病」
報道介紹,這輪國土空間規劃不僅聚焦城市發展,也著眼於解決「城市病」,如提高城市安全標準,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災害,並加強預測與監測設施的佈局。
此外,透過交通網絡優化、城市生活圈建設與公共服務完善,將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值得注意的是,本輪規劃的亮點之一是超大特大城市不再「單打獨鬥」,而是朝向「區域協同」發展。例如,深圳提出「一核多心網絡化」格局,串聯12個功能中心與深汕合作區;武漢則推動「一主四副」空間布局,強化光谷與車谷等副城功能,以承接主城疏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