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提案促推「中國種豬」研發及補助 原來市場已變「洋豬」天下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今年全國兩會的其中一個提案,是由全國政協委員、畜牧業巨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出,他稱中國的種豬繁育存在育種體系不完善、技術滯後、疾病威脅嚴重等一系列困局,亟待破解。

在2020年12月9日,一架從英國起飛、專門運輸1000隻種豬的包機,在烏魯木齊國際機場降落。這批種豬是新疆一間活豬養殖企業從英國引進的曾祖代種豬,以平均每隻3萬元(人民幣.下同)計算,總價就高達3000萬元,並且要再加上每隻豬1萬元左右的航空運輸成本。

內地傳媒《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稱,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及活豬生產國,平均每年要消耗7億隻活豬,但卻有90%的種豬都是引進品種的血統,單單去年中國從國外引進種豬的數量就多達兩萬隻,以致中國種豬市場基本變成「洋豬」的天下。

劉永好在提案中亦表明,中國近年對需要長期投入的育種科技項目重視不足,部分企業為追求短平快效益,在育種、科研、設施建設等投入上也嚴重不足,更重要是,引進的種豬沒有本土化,本土豬低效瀕危。劉永好稱,種豬長期依靠進口,直接影響中國在非洲豬瘟衝擊後產能恢復過程的質量、速度和效益,極大地制約中國豬肉的供應及養豬產業的發展。

來自加拿大的種豬。(視覺中國)

報道引述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景輝解釋,中國本土豬雖然味道不差,但有三個明顯缺點,分別是「慢」、「耗」及「肥」。「慢」是指美國、丹麥、英國等的進口品種,只要6個月就能出欄,但一般中國本土豬需要餵飼一年。「耗」則中國本土豬「料肉比」遠較進口品種為高,想要增重1公斤,需要餵飼4公斤至6公斤的飼料。最後的「肥」,是指中國本土豬的脂肪含量普遍較高,一般達60%左右,進口品種只有40%,較難符合現代人對瘦肉的追求。

李景輝並稱,中國企業在引進種豬後,卻沒有核心種豬場、沒有選育,以致陷入「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惡性循環。同時,本土豬的育種體系不完善,進口品種無法得到保種、繁育、改良,使得每次種豬進口都成為「一錘子買賣」,進一步加劇了對進口的依賴。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及活豬生產國,平均每年要消耗7億隻活豬,但卻有90%的種豬都是引進品種的血統。(視覺中國)

劉永好針對上述情況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是盡快出台「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後補助政策,以「企業先投、國家補助」原則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攻關項目,在具備相關能力的情況下申報攻關育種項目,國家按照相關標準評估確認後給予補貼。其次是對核心育種場、保種場提供非洲豬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種豬場的生物安全和運營能力。最後就鼓勵種業企業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引技」、「引智」結合,獎勵跨行業跨國攻關的緊缺人才。

不過,李景輝有透露,要改良中國本土豬並非易事,需要幾代繁衍,投入高、見效慢。種豬繁育是10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起步的產業,前期一次性投資高達10億元,當中包括設備、檢測、場地等多項「硬成本」,之後每年還需要數億元的育種費用。

劉永好認為中國的種豬繁育存在育種體系不完善、技術滯後、疾病威脅嚴重等一系列困局,亟待破解。(視覺中國)

報道最後稱,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有明確提出「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亦有對「打好種業翻身仗」作出頂層設計,其中提出要對育種基礎性研究及重點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加快實施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研究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等。李景輝稱,從政策密集出台的程度看,國家是下定決心。隨著企業為主、國家扶持的育種體系逐步建立,政策紅利的逐步釋放,相信未來中國本土豬會有追趕上進口種豬。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