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廁改」問題重重:8萬廁所5萬棄用 村民零下20度戶外如廁
為改善農村如廁條件,遼寧瀋陽市在2016年至去年間投入上億元推進「廁所革命」,然而官媒近日走訪發現,部分地方的改造廁所存在設計缺陷大、工程質量差、後續保障弱等多方面問題,如有八旬村民因改建的廁所一遇低溫就結冰堵塞,結果不得不在攝氏零下20度的戶外用鐵桶如廁。
而5年來,政府改建的8萬餘個廁所中,有超過5萬個被棄用,造成資源浪費。
對此,官媒評論批評,惠民工程成「傷心工程」,歸根結底是作風不實、形式主義作怪。
內媒日前走訪瀋陽市遼中區下萬子村一戶農家發現,屋的西牆外放置了一個墊著毛巾的鐵桶,而該鐵桶竟然就是八旬老村民寒冬之下的「方便之地」。然而就在鐵桶後面,便有一座由當地於2018年改建的廁所,但門口堆滿了木板等雜物。村民表示,該廁所形同虛設,根本無用,因為一遇低溫便會結冰堵塞,他也不能每次上廁所都專門煮熱水先沖一遍,而如果晚上實在太冷時,他就只能在屋內上廁所,再拿出來倒。
事件並非個案,于洪區、遼中區多座村莊都有相關的「尬廁」情況。例如,遼中區六間房鎮長崗子村一名婦人氣憤地介紹,改建的廁所竟在廚房,不僅正對着灶台,沒有任何遮擋,還沒有給排水系統,「完事我還得自己舀水沖,這不沒事找事嗎」。
另一名于洪區光輝街道三台村的婦人也表示,改建根本就是勞民傷財,其家的廁所現在堆滿了各類冬儲菜,「幾乎沒人用,冬天放雜物,夏天接上水龍頭當淋浴」。
報道指,除極少數村民會在夏天偶爾用上改造廁所,其餘大部分人都只將其用做儲藏室,更有人擅將廁所基坑內的塑料桶挖出來當廢品換錢。
另外改造建設中亦存在形式主義問題,例如于洪區平羅街道三家子村一戶人家已搬走10年,但當局不管有沒有人住,只按戶裝廁所,結果出現被廢棄的房屋院內有嶄新的改建廁所這種怪現象。
同時,部分廁改工程更有腐敗隱患。自前年起,瀋陽農村廁改政府補貼標準為每座室內廁所4500元(人民幣.下同)、室外廁所3500元,然而多名民眾反映村中通知的補貼僅為1500元,且也沒人領到錢,如于洪區平羅街道青堆子村一村民透露,負責人當時聲稱是政府免費挖坑放塑膠桶,每家給補貼用來買馬桶自裝,但他們到目前也沒有收到錢。
雖然當局已對現象有所察覺,在前年至去年期間採取了一些措施應對,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出現「正對灶台建馬桶」、「補貼上下不統一」、「支付慢」等新問題。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洪雷表示,應依法追究決策質量存在嚴重缺陷或腐敗等違法違紀的情況,同時建議負責人應更重視入戶檢查農村廁所改造是否實用,避免紙上談兵。
官媒周四(28日)亦就事件發表評論文章,強調落實推進「廁所革命」絕不能欺上瞞下,更不能「忽悠」百姓;惠民工程變成「傷心工程」,與基層幹部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脫不了關係,民眾的話是狠狠打在了形式主義的臉上。
文章續指,惠民工程必須傾聽民聲,心懷民生,除改設施、改環境,農村廁改更要改觀念、改作風,推進廁改絕不能「一刀切」,而須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相關工程亦必須配套嚴格的監管和督促機制,從方案規劃、工程立項、項目實施等各個環節全流程監管,嚴防腐敗和作風問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