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改進型披新裝亮相 換裝中國自主研製引擎

撰文:蘇子牧
出版:更新:

2021年1月11日,中國殲-20戰鬥機將迎來首飛10周年的紀念日。歷經10年研製與發展,殲-20早已批量進入一線部隊服役並形成作戰能力,該機的後續改進和系列化發展也持續推進中。
近日一張網絡圖片顯示,殲-20的一種重大改進型號已經從黃皮機狀態披上了泛着金屬光澤的隱身塗裝,顯然是做好了服役準備,即將交付部隊。
內媒報道稱,該機就是被網民們推測為殲-20第二種生產型的殲-20B,與安裝俄製引擎的早期型相比,最大改進就是換裝了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引擎。

自殲-20首飛以來,該機到底採用的是俄國引擎,還是中國國產引擎,就讓人們爭論不已。現在一般認為殲-20原型機和早期生產型安裝的是俄製AL-31FM2引擎,這種引擎是蘇-27 AL-31F的增推改進型,加力推力從12.5噸增加到了14.8噸,以滿足殲-20對推重比的要求。

隨着中國國產WS-10引擎在殲-11戰鬥機上積累海量開機時間,證明了其可靠性,這種引擎的增推發展型自然就成為殲-20後續生產型最現實最合理的動力裝置解決方案,直到WS-15目標引擎堪用為止。

與眾多軍迷猜測的不同,殲-20上被海外媒體稱為WS-10C的「太行」改型並未採用殲-10B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驚豔亮相的推力矢量技術,而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鋸齒尾噴管來進一步增強殲-20的後向隱身性能。WS-10C最大加力推力被推測與AL-31FM2接近以維持殲-20B的機動性。

除殲-20之外,基於相同核心機的「太行」增推型也被用於裝備中國國產殲-10C和殲-16四代半戰鬥機,以及殲-11B的技術改進,成為現階段中國最重要的戰鬥機引擎。

報道指出,殲-20的終極引擎仍是WS-15,這種在技術水平上相當於F119的先進加力渦扇據傳在2009年的測試中就達到了16噸推力和9.0的推重比的水平,生產型目標將是推重比10.0和18噸加力推力。屆時的殲-20不僅將擁有可觀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還具有充足剩餘功率來裝備殲-10B已驗證成熟的全向軸對稱推力矢量尾噴管,大幅提高超機動性。

當前,在美國的介入下,台海和南海局勢持續緊張,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衝突。在此背景下,解放軍殲-20的最新動向備受關注。

網傳圖片顯示,2020年,中國空軍共有9位飛行員殉職。(微博)

與此同時,隨着戰機數量和型號的增加,中國飛行員培養也面臨着難題。資料顯示,中國空軍成立60多年來,已經有2000多位飛行員遇難。另據網傳一張圖片顯示,中國解放軍飛行員在2020年共犧牲9人。犧牲的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分別是:廖陽、趙宇、李毅成、陸永、張連巍、趙虎、辛長升、李昌碩、邱皖。

分析人士稱,頻繁發生的飛行員死亡事故似乎折射出中國空軍在後勤保障、技戰術素養以及裝備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如何在現有裝備基礎上規避消極因素,中國空軍需要在轉型的陣痛中尋求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