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定︱鄭永年:預示中國第三次開放 中美競奪規則制定權
中歐領導人周三(30日)共同宣布,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撰文指出,中歐投資協定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協議,預示着中國的第三次開放,而這次開放重在競爭規則的制定權。
文章稱,2021年是十四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會是中國發展的一個新起點。近代以來,中國已歷經兩次開放。第一次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英國的軍艦和西方列強強迫打開了中國國門,屬於被迫的開放。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第二次開放,中國主動打開國門,請外國資本進來,藉此抓住全球化所帶來的每一次機遇。中歐投資協定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協議,預示着中國的第三次開放。
鄭永年認為,今天中國正處於第三次開放的前夜。第三次開放不僅僅是主動的開放,更會是在很多領域的單邊開放。「也就是說,即使美國的強硬派圍堵我們,封鎖我們,我們也要向美西方國家開放」。
他分析,就能力來說,中國也已強大到實行單邊開放的時候。經過40多年的磨煉,中國積累了足夠的物質財富和經驗,來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一個具有4億中產市場的經濟,其深化開放可以改變世界投資貿易的趨向。
在實踐層面,中國最近和東盟等國家簽署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對CPTPP也持開放態度。12月30日晚上,中歐投資協定簽署,為長達7年的談判畫上一個句號。所有這些都指向着中國正在變成一個愈來愈開放的國家。
文章進一步指出,單邊開放是為了國家的更加強大。第三次開放的目標,不僅僅是傳統上投資貿易的數量和品質問題、技術升級和創新問題,更重要的是方方面面的話語權和規則問題。中國還需要解決一個挨罵的問題。只有掌握了規則制定權才會徹底改變被動挨罵的問題。
文章認為,對規則制定權的競爭是今天國際競爭的核心,更是未來中美競爭的核心。這些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抱怨就是中國沒有遵守美西方確立起來的方方面面的規則。在規則競爭方面,中國面臨着幾個重要的問題和挑戰,包括如何把市場份額轉化成為規則制定權,如何改革世界上現存的規則,如何主動創始和參與未來規則的制定,以及如何競爭世界標準。
文章最後指出,如何結合雙循環來考量規則的競爭意義重大。內循環的核心是統一國內的規則。外循環則是中國規則的國際化。通過連接內外循環,打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和國際接軌的同時實現中國規則的國際化。第三次開放,中國要從學習規則到規則制定者。到2050年,中國必將成為人們喜歡的世界最強國。
(微信公眾號「IPP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