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台學者:美台關係不會變化 但拜登當選或須磨合調適
11月5日,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關中心)舉辦「美國總統大選後國內外發展走向座談會」,邀集學者專家,在美國大選懸而未決的尷尬時刻,討論目前局勢及其後可能的影響。
主持人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指出,美國總統大選結果還沒有出來,「最壞的情況就是沒辦法順利轉移」。他認為,從中美關係來看,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還包括的是制度之爭,背後意義值得關注。
這場活動計有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黃介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國關中心副主任楊昊、前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賴怡忠、政大外交系教授盧業中等學者專家與會,各自按照美國內部、國際關係、經貿發展、美中台三角等不同面向,拆析美國大選可能的影響。
美國社會選後或將分裂
與會專家大都認為,事已至此,美國社會選後內部分裂已無可避免,曾任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首任執行長的林正義認為,不管特朗普還是拜登,分裂將比過去更為明顯,要團結分裂的話,面臨的將是比台灣藍綠分裂更加嚴重的情況。
賴怡忠則關注過去特朗普任期的影響會給未來帶來怎麼樣的「路徑依賴」,他認為不論怎麼樣一定會出現分裂國會,「參院共和黨、眾院民主黨」,而如果拜登選上,面對共和黨參院,要看共和黨在過程中,特別是特朗普要求驗票時,會把共和黨帶到什麼方向。共和黨會更向特朗普化?還是共和黨建制派想利用這機會擺脱特朗普?至於拜登基本上是慘勝,民主黨比較左翼勢力,對拜登挑戰雖然可能暫緩,但之後還是要面臨黨內左右問題,再加上共和黨內查黨化的風險,兩黨內部問題會跟着2022期中選舉,浮上台面。
盧業中也認為這次選舉之後美國社會將成為相當分裂的社會,他提醒,從政策民調來看,美國兩黨支持者對看重的議題與方向,都有相當大的差距。黃介正則指出,下一任美國總統最少要面對五個爛攤子。第一是疫情、第二是仇視社會、第三是深化對立的政治(除了對中以外)、第四是虛實差距的經濟,最後是任務頻繁而且疲累的美軍,「這些都是不好做、做不好的事」。
美國對中政策與亞太政策或將微調
與會學者專家關注的另一重點,則是若拜登當選,美國對中共的政策是否會有鉅變,以及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還能夠如何與美國的亞太政策對接。對於大國關係與中美關係,黃介正認為,下任美國總統最重要就是如何讓美國在國際社會負面形象、評價扭轉,若讓拜登重新領導世界,「美國人願意嗎?國際組織願意嗎?」。而特別對於中美關係,黃介正認為不論誰當選,誰也不能保證未來四年美國下一任總統不會去北京訪問,「當這些事情在醖釀協商發生,美台關係就會出現過去我們很熟悉的三個字,『不方便』」。
劉大年則以經貿面向切入,認為中國大陸長期世界工廠角色並沒有被取代,現在是「CHINA+1」(在中國之外還要找一個基地),在未來發展上,美中貿易經貿對抗是長期趨勢,但作法上或許有些不一樣,例如在對中國加徵關税部分,拜登立場有點不同,認為對美國消費者影響大,所以可能有調整。展望未來,「美國與中國生產脱鈎,但市場不脱鈎」。
賴怡忠從戰略格局來看,提及拜登對外觀點跟特朗普政府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認為俄羅斯是主要敵人,中國是競爭者也可以合作。但如果特朗普連任,「特朗普可能會怪罪,如果不是中國釋放新冠肺炎,讓他選情那麼嚴重」。而賴怡忠認為如果拜登當選,可能會讓他在對歐對印太戰略上,出現跟特朗普非常不同作為,特別是拜登應該不會回到歐巴馬時代,「硬會比奧巴馬硬、但不會比特朗普硬,支持台灣會比奧巴馬支持,但不會比特朗普支持」。
台美將持續友好?
除了黃介正提醒「不方便」的風險,其他學者專家幾乎都認為,不論誰當選,美國跟台灣的友好態勢都能持續。楊昊從印太戰略與印太秩序切入,他先指出美台關係走向來看,「美台關係將會穩定發展,不會因為選舉結果有所變化」,他強調不分陣營執政,台美關係都會持續強化,並提到「我們要怎樣讓強化可以落實?我們必須了解美國在印太地區關注甚麼議題、過去政府在推動哪些策略倡議,在華府獲得正面響應?比如新南向在美國戰略報吿書跟政策規劃都有提及。台灣要持續強化對美關係,要讓自己可以凸顯自己是印太戰略裏面不可或缺的環節」。
盧業中也指出,不管特朗普或拜登上台,美台關係會持續往前進,美國官方在選前一天出了一個演講整理,且目前美國反中民調也新高,尤其特朗普上任後有十次對台軍售,若連任則後續會持續,拜登勝出的話可能有一段磨合調適。
劉大年從經貿來看,提出台灣也要思考,同時兼顧美國對資安要求與掌握大陸市場商機,並因應中國大陸自主創新與國產化、雙循環策略,他建議,台灣要繼續吸引投資深耕台灣,並以最近美國貿易談判署(USTR),命令對越南展開301條款調查,提醒要面對台美順差還有台美貿易協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