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媒:從老闆數量、工薪族規模、個體戶人員看北上廣深真實家底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近日陸續公布經濟普查公報,自媒體「元淦恭說」發文以法人單位數量、從業人員分布、第二產產業從業人員人口、四地上市公司數量、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人口及四地保險業從業人員人口共六大方面作分析,展示中國宏觀經濟及區域發展的另一面,「從老闆數量、工薪族規模、個體戶人員,看北上廣深的真實家底」。

文章指,北京的上市公司數量是四地之中最多,

對於法人單位數量,文章指,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尤其是企業法人單位數量,「說成大白話,就是這個城市的市場主體有多少,或者說這個城市有多少老闆」。官方數據顯示,北京的企業法人數量為94.8萬個,上海為41萬個,深圳為84.9萬個,廣州為72萬個。京深穗均明顯多於上海,「這也反映出上海『買辦城市』氣質」,創業者數量和創業風氣仍然相對較弱。此外,四地淨增的法人單位數量,從2013年到2018年,上海淨增法人單位數量只有3萬多個,但北京淨增數量則高達約35萬個,前者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而廣州、深圳的淨增法人單位數量,則都超過50萬個。

文章認為,法人單位數量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城市的經濟活力和創業意願,企業法人較多的城市,即開設公司的人較多,企業法人少的城市,市民可能就更傾向於打工而非創業。同時,法人單位絕對數量主要由中小微企業決定,故數據反映出深圳、廣州中小微企業活力最強,北京雖然增速相對較慢但絕對值仍然較高,上海的中小微企業存量和增量都相對較少。

上海中小微企業存量和增量都相對較少,顯示市民可能更傾向於打工而非創業。(中新社)

在從業人員分布方面,從業人員中可分為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和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最多的是北京的1361萬,其次是深圳的1243.54萬,然後是上海的1170.9萬和廣州的888.5萬。北京個體戶的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都是四大城市中最少的,北京市只有32萬個個體經營戶(經營主體),上海為33.4萬,深圳為49.39萬,廣州為69.29萬。

文章認為,北京的法人單位數從2013年到2018年雖然增長60%,但是個體戶的數量和從事個體工作的人口都下降48%至49%,「反映『首都功能定位調整』下,小商戶受到的影響首當其衝」。文章又稱,總體來看,廣深的個體戶遠多於京滬是整體性趨勢,北京個體從業人員為64.6萬,上海為75.8萬,兩市相加約140萬,少於廣州這的153.51萬。按照深圳個體戶人員推估數,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從業人員總數分別為1425.6萬,1247.7萬,1351.68萬和1042.01萬,「也就是說,在四個城市有工作的人,數量都超過了1000萬」。

文章稱,相較於人口普查,經濟普查會統計該地區的從業人員數。由於從業人員和法人單位有對應性,某種程度上比人口普查的人口數字更加精確。

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人口方面,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築業,四大城市中非工業二產人口(主要是建築業)最多的是北京的106.8萬人,最少是廣州的72.08萬人,總體在72萬到106萬之間波動,起伏不大。但與此同時,深圳的製造業從業人員數量可謂「一騎絕塵」,深圳從事製造業的人口多達418.81萬,北京、上海、廣州分別為96.8萬、249.5萬和176.6萬。深圳的製造業從業人員是北京、上海兩市總和的1.21倍,是京滬穗三個城市之和的0.8倍。文章稱,「用最簡單的話來闡釋,深圳產業工人的數量,是北京、上海、廣州之和的八成,也就是說深圳一個城市的工人,接近京滬穗三市之和了」。

深圳從事製造業的人口多達418.81萬,穩居四地之首。(中新社)

文章認為,深圳是中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城市,不僅創造全國最高的第二產業增加值,而且吸納全國最多的工業從業人口,「數字充分表明,相較於京滬穗,深圳在製造業上高度發達」。

第四方面是四地上市公司數量,數據顯示無論A股、港股還是美股,北京的上市公司數量都高居全國第一。北京是中國唯一一個擁有超過500間上市公司(A股、港股和美股之和)的城市。上海、深圳的上市公司數量,都在400間到500間之間,廣州則不及滬深的一半。廣州的上市公司只有179間,比杭州少14間。就A股公司來看,廣州甚至比杭州少38間。文章認為,相較於其他產業,金融業是個資本金行業,相當受資產規模影響,由此可看出北京的「家底」。

此外,廣州及深圳沒有公開金融業資產規模統計,但僅從北京及上海的金融業資產規模來看,兩地已完全不是同一個數量級,北京的金融業總資產為148.6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上海為35.72萬億元,北京是上海的4.16倍。文章稱,「這樣的數字充分反映了一個事實,在金融活動和權力高度相關、且貨幣金融市場佔據金融市場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北京雖然沒有作為資本市場平台的證券交易所,但仍是中國最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的單一金融中心」。文章指出,在中國,金融業整體上還是由國有機構主導,北京、上海較整個廣東的優勢仍然非常顯著。

第五方面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人口,文章稱以金融業(不含保險)從業人員數量來看,北京有40.13萬人,是四地中唯一超過40萬人,上海為32.7萬人,廣州只有12.52萬人。此外,廣東全省的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為64.45萬人,較北京、上海兩地的總和仍少8萬人,反映京滬兩地在金融業上整體較廣東有顯著優勢。

數據顯示,不計算保險業的話,北京的金融業從業人員有40.13萬人,是四地之中最多。(中新社)

即使是較受歡迎的IT業從業人員,北京仍然是「一騎絕塵」,尤其是在互聯網方面。北京有25.12萬個互聯網職位,等於上海(14.3萬)和深圳(9.76萬)的總和。上海和深圳的IT從業人員總數都在70萬左右,上海是69.2萬,深圳是70萬。北京總數是138.9萬,基本相當於上海、深圳任一一個城市的兩倍,和兩市之和相若。文章稱,金融和IT兩個行業總計,更能看出北京在高端職位和高端人才吸引力上的絕對優勢。北京的IT和金融職位合計有180萬個,上海、深圳則大約各有100萬個,廣州則只有66萬個。

不過,在第六方面的保險業從業人員人口,深圳以90萬人穩居四地之首,亦令到深圳的金融業從業人員總數高達到122.83萬人,是全國唯一一個金融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的城市。另外,廣州的金融業(不含保險)從業人員雖然遠遠少於北京、上海和深圳,但若計算保險業從業人員,廣州的金融業從業人員總數就有81.03萬,比北京還多5000人。廣東省全省的金融從業人員有280萬,其中保險從業人員就多達215.77萬,占到全省金融從業人員的77%。在廣州市的比例更誇張,廣州每100個金融從業者中,有85個都是做保險。

(元淦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