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話你知】抗體檢測 vs 核酸檢測 哪種檢測方法更好?
內地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近日公布《關於加快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其他人群「願檢盡檢」。
愈來愈多民眾將接受到病毒核酸篩查工作中,新冠肺炎的診斷自然也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目前兩大檢測方法分別為特異性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這兩種檢測方法有何區別?各自有何優缺點?
▼圖輯|北京市民接受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採樣:
甚麼是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趙倩介紹,核酸檢測目前是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金標準」,也是判斷受檢者體內有無新冠病毒的直接證據。
現階段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熒光定量PCR,簡單來說,該方法就是用含有新冠病毒特有基因信息的探針去患者採集的鼻咽拭子標本尋找相應的序列。能夠找到代表檢測陽性,沒有找到檢測為陰性。
甚麼是新冠病毒抗體檢測?
趙倩稱,抗體檢測就是用於檢測人血清、血漿和靜脈全血樣本中新冠病毒特異性IgM/IgG抗體,是判斷受檢者有無感染新冠病毒的間接證據。
抗體檢測操作便捷、檢測迅速,通常作為核酸診斷的補充手段。新型肺炎發病3-5天後,血清特異性抗體逐漸產生。首先出現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體,約在5-7天產生;然後出現IgG抗體,約在10-15天產生。
通常情況下,IgM抗體產生早,一經感染,快速產生,維持時間短,消失快,血液中檢測陽性可作為早期感染的指標。IgG抗體產生晚,維持時間長,消失慢,血液中檢測陽性可作為感染和既往感染的指標。
兩種檢測方法的優缺點是甚麼?
趙倩介紹,核酸檢測具有早期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高等特點,但有其局限性。一是採樣不當、標本保存不當、採用不同類型的標本以及使用不同廠家試劑都可能造成核酸檢測結果「假陰性」而出現漏診。二是檢測耗時較長。
抗體檢測採樣相對更便捷,樣本更穩定。操作簡單快捷,尤其是膠體金法,通俗一點說一滴血15分鐘,用肉眼就能夠觀察到判斷的檢測結果。但抗體檢測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在新冠病毒感染早期,人體內可能還沒有產生抗體,抗體檢測存在窗口期。二是檢測試劑盒靈敏度不同也會出現假陰性結果。三是抗體檢測可能會因為標本中存在干擾物質,如類風濕因子等因素影響而出現假陽性結果。
哪種檢測方法更好?
尚且不能輕易下結論。趙倩表示,與特異性抗體血清學檢測相比,核酸檢測能夠檢測到處於窗口期的患者,及早發現感染者。當核酸檢測陰性時,將IgM和IgG抗體檢測增加進去,可以彌補核酸檢測容易造成漏診的不足。一個用於疾病的鑒別診斷,確保不錯;一個用於疾病的初篩,確保不漏。因此在實際檢測過程中建議二者聯合檢測,綜合判讀,提高病毒攜帶者的陽性檢出率,減少社會傳播的風險。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