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毛澤東決策中印戰爭:中國單方後撤放棄藏南始末

撰文:關岭
出版:更新:

中國和印度的領土爭議由來已久,1962年甚至發展到兵戎相見。不過,1962年戰爭後,兩國之間一直維持了和平狀態。中印兩國近期在邊境開始了數十年來最激烈的軍事對抗,並發生了自1975年以來首次人員死亡事件,這種「不穩定的和平」也已經岌岌可危了。

早在朝鮮戰爭時期,印度就開始侵擾中國邊境,毛澤東不想東西方同時樹敵,對印度一直採取忍讓態度。1959年,達賴喇嘛逃亡印度後,印軍不斷入侵蠶食中國領土。當年8月在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發生雙方軍隊第一次武裝衝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空喀山口衝突,大規模衝突一觸即發。

1954年10月19日,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應邀訪問中國,與毛澤東握手。(AFP)

1959年11月,中國政府高層在杭州舉行會議,討論如何避免中印邊界衝突。據中國軍旅作家尹家民《紅牆見證錄》一書記載,當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提到避免衝突的困難與一線指揮員的要求時,毛澤東插話說:「兩軍的邊防戰士一天到晚鼻子對着鼻子站在那裏,手裏都拿着槍,一扣扳機,子彈就會打死人,衝突怎麼能避免呢?」毛澤東因此提出實行隔離政策,雙方各自後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幹,我單方後撤。」

中國確立隔離後撤政策後,中國總理周恩來於1959年11月7日致函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建議中印兩國軍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脱離武裝接觸,同時建議兩國儘快舉行會談。但是,尼赫魯拒不接受,反而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在尼赫魯拒絕中方建議之後,毛澤東決定:中國軍隊單方面從中印邊境後撤20公里。

為了避免衝突,1960年1月,北京又下令前線部隊採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在中方實際控制線20公里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先提出警吿,勸其撤退,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後,發還武器,讓其離去。

持槍對峙的中印士兵。(網絡圖片)

然而,中國單方面後撤後,印度沒有收斂。1960年4月,周恩來飛赴新德里與尼赫魯會談,尼赫魯反而再次要求中國承認約12.5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福建省面積還大)的爭議領土是印度領土。1961年,中國政府又多次向印度提出和談建議,但印度一再拒絕,並且將其邊界從富庶的平原地區向險峻的中國西藏高原推進。

進入1962年,局勢越發緊張。當年6月,印軍加快武裝入侵中國的速度,東段已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區。至1962年8月底,印軍在中國境內部署了100多個據點。

為了對中印邊界問題做出決策,196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召開。周恩來建議立即進行自衛反擊作戰,大家一致同意。

中印戰爭中的解放軍士兵。(網絡圖片)

毛澤東說:「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吿懲罰性質,僅僅是吿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這段話顯示,中共當時發動自衛反擊戰,只是為了安定中印邊境,實現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未打算收回被印度蠶食的領土。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為戰後主動停火與後撤埋下了伏筆。

當時,毛澤東非常擔心打不贏印度。他說:「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佔了我國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儘管其他人都認為能打贏,但毛澤東仍一再強調,「我們沒有同印度作戰的經驗,千萬不可麻痺大意。」

印度士兵遭解放軍俘獲。(網絡圖片)

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徹底擊潰缺乏準備的印度軍隊,戰爭僅持續了一個月,以中國單方面主動停火主動後撤結束。中國僅佔據西段阿克塞欽地區(面積約3萬多平方公里),那是連接中國新疆和西藏的重要戰略走廊;放棄了東段富饒的藏南地區(面積約9萬多平方公里)。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雖然至今是在傳統習慣線以北的中國領土上進行自衛反擊,但仍準備從目前的駐地撤回到實際控制線、即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並且從這條線再後撤20公里。在中段和西段,中國邊防部隊將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

印度的目標就是麥克馬洪線。中印戰爭的結局卻是中國戰勝後在麥克馬洪線的基礎上再後撤20公里。打贏了還主動後撤,這樣的抉擇着實令人費解。

其實從《紅牆見證錄》一書記載來看,後撤是毛澤東戰前就已經決定的。為什麼不是後撤10公里或30公里,而是後撤20公里,也是毛澤東戰前決定的。戰前印度沒有後撤,中國單方後撤。中國打贏了戰爭,繼續單方後撤。

中國政府在聲明中提到「中國邊防部隊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1959年11月7日,正是前文提到的周恩來致函尼赫魯建議中印兩國軍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的日期。

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中國一直希望印度能夠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並一再讓步。但事與願違,中國軍隊後撤後,印度趁機再次侵佔中國藏南地區(印度稱東北邊境特區)。1972年印度將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升格為邦,次年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完成吞併這片領土的全部法律程序。這便是中印邊界問題長期難以解決的癥結所在。

1963年2月,在聽取中國前線總指揮、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匯報中印戰爭情況時,毛澤東這樣評價中印戰爭:「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事實上,從1962年至今,中印邊境一直保持着「不穩定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