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詭異的中印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印度不勝而勝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爆發與停火有太多的出人意料,而中國大獲全勝後主動後撤、放棄藏南,更是成為困擾中印邊界談判的關鍵性癥結所在。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印度不勝而勝。
1962年,中蘇關係徹底決裂,雙方劍拔弩張,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準備反攻大陸,頻繁對大陸進行武裝襲擾。中國大陸大饑荒,經濟極為困難。
印度領導階層特別是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認為,中國面臨內外交困,印度迎來千載良機,企圖把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變為合法,在中印邊境頻頻進行武裝挑釁。
當時,《人民日報》經常刊登印度蠶食中國領土殺害中國軍民的消息。中國外交部一再向印度提出嚴重抗議,中國政府反覆發表聲明,《人民日報》也曾發表《印度政府應該懸崖勒馬》《尼赫魯先生,是懸崖勒馬的時候了!》等社論,但和平舉措並沒有讓印度警醒。
1962年10月20日,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西藏地區)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地區)發起全面的反擊攻勢。
當時,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聲明:中國建議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屢次遭到印度拒絕,中國邊防部隊現又遭到印軍經過長期準備之後發動的全面進攻。「我方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堅決回擊,收復被印軍侵佔的領土。」
在中國軍隊的突然打擊下,印軍全線潰敗。在中國軍隊收回的被佔領土中,東段的藏南地區非常富饒,其中達旺地區還是六世達賴喇嘛的誕生地,這裏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環境和麪積與浙江省相似,有西藏的「江南」之稱。加之當地居民此前並不認同印度統治,中國軍隊完全可以長期駐守。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高寒缺氧,不適合人類生存,當時完全是無人區,僅有中國在五十年代修築的新(疆)(西)藏公路從此經過。印度軍隊只是侵佔了邊境線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數十個高海拔據點。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便很快奪回了這些據點。
當時,中國政府對這次戰爭的宣傳聲勢極大,各種報紙、廣播將中國軍隊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中國大地,甚至還拍攝了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
然而,中國在獲得壓倒性勝利後,卻沒有就此收復失地,而是選擇停火和撤軍。當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並歸還繳獲的印軍全部武器裝備。在東段將軍隊後撤至1959年實際控制線、即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里,放棄藏南地區。在中段和西段,中國軍隊也從1959年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僅僅保留了西線的阿克賽欽地區靠近新藏公路幾十個高海拔據點。
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其《西藏墨脱的誘惑》一書中這樣評價中印戰爭:「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印度人的目標就是麥克馬洪線。中印戰爭的結局反而是中國在麥克馬洪線的基礎上再後撤20公里。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動這場戰爭完全是得不償失,不僅喪失了國土,而且還在中印關係中投下了永遠磨滅不掉的陰影。
在中國政府停火後撤聲明中,停火後撤有三個目的和理由,第一,為扭轉中印邊境衝突嚴重局勢;第二,促進中印戰爭爆發後第四天中國政府提出的停戰、和談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實現;第三,維護中印人民根本利益。
根據中國外交部2008年解密的外交檔案,1963年1月的一份中印戰爭檔案寫道:為了爭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中國邊防部隊不僅主動停火、主動後撤,而且還把戰鬥中繳獲的軍用物資主動交換給印度方面。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國政府曾兩次照會通知印度政府,中國方面表示,中印邊界問題應當通過和平方式而不應當通過武力解決,希望中印邊境衝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軍用物資,就是中國政府為了爭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所採取的許多友好步驟中的一個步驟。
可是,「中國方面採取的每一個善意行動,至今都沒有從印度方面得到積極的響應。相反,卻往往遭到印政府的歪曲和污衊,稱中國的自衛反擊戰是一場『侵略戰爭』。」但是,中國政府也對未來寄予希望:「中印邊界問題總是要和平解決的,希望印政府改變蓄意敵視中國的態度。」
從這份外交檔案的描述可見,中國政府當時認為,中印邊界問題總是要和平解決的,因此中國採取了包括主動撤軍、退到麥克馬洪線以北等許多友好步驟。
但事與願違,1972年印度將東北邊境特區(中國藏南地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印度議會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完成了併吞這片領土的全部法律程序。這便是中印邊界問題難以得到解決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