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地標建築兼旅遊景點 常塞車數小時遭諷「停車場」
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虎門大橋周二(5日)下午發生異常抖動,隨後被封閉。經專家組判斷,大橋振動是「渦振」現象,不影響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及耐久度。但截至周三(6日),大橋仍有持續振動。
虎門大橋建於1992年,耗資30多億(人民幣.下同),1997年正式開通。根據2016年數據,虎門大橋的日通車量高達16.9萬輛。大橋造型體現「長虹臥波」、「牽手兩岸」的意象構思,與鴉片戰爭時期的虎門炮台遺址遙相呼應,成為東莞市地標建築及旅遊景點。
虎門大橋是汽車從廣州直達東莞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港人自駕遊或乘搭直通巴返鄉常會經過的路段。大橋常年負載嚴重,頻繁且冗長的擁塞令人詬病,尤其是每到節假日,就會引發網絡上一片哀嚎,也遭諷為「停車場」,有不少旅客被車流「勸退」。
虎門大橋位於珠江獅子洋之上,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部聯絡線(原莞佛高速公路)的組成部分,於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車;於1999年4月20日通過竣工驗收。大橋東起東莞市太平立交,上跨獅子洋入海口,西至廣州市南沙立交;線路全長15.76千米,主橋全長4.6千米;橋面為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每小時120公里。
▼ 虎門大橋周二(5日)發生振動
虎門大橋是集多處橋隧為一體的群體工程,全路段共有23座大小橋樑(包含3座特大橋)、3座隧道、2座大型互通立交橋和1座大型收費站。大橋的收費期限從1997年7月1日起至2029年5月,按汽車類別和行駛區間每次收費10至140元不等;大橋已於2005年12月19日撤銷主路收費站,納入廣東省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範圍。
地理條件惡劣 建造難度高
珠江獅子洋河道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國際航道,虎門大橋建設期間和建成營運均要解決萬噸級輪船的安全通航問題。大橋地處珠江入海口,為颱風、雷暴等惡劣天氣多發區域,水位地質條件複雜,大橋防腐蝕要求極高。大橋途經清末古戰場炮台遺址,大橋選址、施建需保護當地文物,橋樑建築造型需協調景觀。大橋的大跨徑懸索橋是柔性結構,因所在地區氣候炎熱,鋼橋面鋪裝層溫度最高可達70攝氏度,對鋪裝材料溫度適應性要求較高。
虎門大橋建設期間,中國的大跨徑現代懸索橋技術還處於空白,沒有現成的施工技術標準和設計規範,諸如懸索橋的設計、抗風穩定、大型鑄件的製造、簿板超寬型加勁鋼箱梁的製作與銲接、大型施工專用設備、施工架設 、施工控制等都需要靠中國團隊自主設計、解決。
由於虎門大橋承載多個地級市的陸路運輸,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佛山等市的運輸貨車,以及要前往各地的私家車、客車等都從這裏經過,根據統計,節假日塞車時間達8小時之久,大型節日則有機會塞超過1日。2019年雖開通南沙大橋,但仍未有效紓解虎門大橋的塞車問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