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滯鄂台人回家了 兩岸善意「回不來」

撰文:鄭海森
出版:更新:

在蔡英文政府陷入海軍戰「疫」之際,第四批460位滯留湖北台人日前搭乘「類包機」返台,加上前三批包機,目前累計已有1435位滯鄂台人返台,僅約300台人仍滯留當地,台官方稱將視情況加開「類包機」。然而,從第三批包機轉為台灣單方面宣布、「不涉兩岸協商」的「類包機」,可以看出回來的只有滯留台人,但兩岸善意「沒有回來」。

第二批類包機4月20日、4月21日抵台,許多人已滯留武漢近3個月。圖為抵台後下機接受檢疫。(湖北台灣同胞返鄉救援會供圖)

4月20日、4月21日,從上海起飛的兩架次華航班機,再次被台官方指定為滯留武漢台人的「另類包機」,此次共載回460人,抵台後已全部送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

自武漢封城以降,已有三批包機接返滯鄂台人,第一批是2月3日從武漢起飛的大陸東航包機,載回247人;第二批是3月10日從武漢起飛,華航、東航共同執飛的包機,載回361人;第三批則是3月29日、3月30日兩架次華航上海飛台北桃園的指定航班,共接回367人,也就是第一批「類包機」。

前兩批包機雖然爭議不斷、信任脆弱,但兩岸雙方仍「捏著鼻子」繼續協商,甚至第二批還達成共同執飛的模式,曾被認為「善意回温」。然而,3月中旬開始,大陸疫情走穩,兩岸協商反而倒退,即使3月25日湖北解封,台灣也不願接受共同執飛方案、不願解除滯留台人註記管制,選擇以上海「類包機」接返台人。

第三批武漢台人包機3月29日晚間10時20分左右降落桃園機場。(中央社)

由於無法就近從武漢搭機返台,滯留台人必須跋涉千里赴上海搭乘「類包機」,有人擔心小孩無法長時間戴口罩、染疫風險,選擇包車花十幾個小時到浦東機場。一路上舟車勞頓,有陸配抵達機場後直接累癱昏睡過去,差點錯過登機手續,所以「類包機」又被諷為「累」包機。

值得質疑的是,蔡英文政府此前多次強調「弱勢優先」,卻放棄武漢包機的兩岸協商,選擇讓包含老弱婦孺的數百位台人千里奔波。同時,台灣此前常以「減少移動風險」作為管制的理由,這次又「視而不見」。

事實上,在大陸宣布湖北將解封當下,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表示,既已解封,滯鄂台人可比照海外地區台人返台規範,但隔天卻轉彎,稱「國家角度」的事情還是要聽台行政院的。

看在大陸眼中,蔡英文政府已經拋棄「防疫專業考量」,選擇「國家、政治」角度看待包機一事。是以,當4月8日武漢解封時,大陸已不再談及包機協商,隔天更借官媒之口強調「武漢包機是封城特殊情況的特殊安排,既然武漢解封,已無協商必要。」而這一天,大陸官方也宣布暫停陸生赴台。

就在4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解讀官方稱「兩岸已無協商武漢包機必要,路障是台官方對台人的註記」,大陸教育部也宣布暫停陸生赴台就讀試點。(教育部供圖)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兩岸民間善意正被迫「禁言」。在協商包機過程中,台商、陸配等滯鄂台人被污名化、歧視,與其他歐美台人相比,明顯雙重標準。

歐美台人可以自由返鄉、居家檢疫,即使不小心確診,也有官員緩頰「母國怎可拋棄他們」、「同胞不要計較」;滯鄂台人則註記管制、集體隔離,即使搭乘包機的上千台人只有一人確診,卻依舊被視為「生化炸彈」。

坦白說,經過這3個月的經歷,陸配或許終於知道,她們在台灣主流社會眼中,並不是「台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真台灣人」。未來這些在兩岸夾縫中的群體將更不敢發聲,即使心中有萬千辛酸,隔離出關後也只能化做一句「感謝台灣政府」。

大多數滯留台人都只是短期赴鄂探親、旅遊、出差,其中包括許多兒童。圖為滯留當地的小朋友表達想返台上課的心情。(湖北台灣同胞返鄉救援會供圖)

過去四年,即使兩岸官方中斷互動,民間交流維持依舊,然而隨著2019年狂飆的「亡國感」,以及隨著新冠疫情更上一層樓的「反中」氛圍,兩岸民間善意理性的聲音正在減少,雙方誤解並擦槍走火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加上接踵而來的陸生中斷效應、ECFA存續危機,都讓兩岸朝着險地疾駛。

面對因新冠疫情加速變動的全球格局,蔡英文政府能否拉住民粹惡龍,緩和兩岸關係,避免台海淪為東亞火藥庫,成為未來四年蔡英文執政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