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美日鼓動企業「撤出中國」 北京已然提前佈局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美國和日本的企業真的要撤出中國了嗎?恐怕,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日本政府當地時間4月9日宣布將投入22億美元,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或轉向東南亞等亞洲其他地區。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同日亦向全美呼籲:美國應該支付所有搬遷費用,協助想離開中國的美國企業。

庫德洛是中美貿易談判的兩個主要談判人之一。(AP)

雖然庫德洛的這番言論只是建議,還非正式國策。但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兩者官方層面鼓勵企業撤離中國的消息,不可避免的引發中國社會的疑問和揣測。一些媒體做出了「美日要在經濟層面聯手反華」這樣的預測。甚至,因為如此大張旗鼓的撤離,有的人還以為將要發生戰爭。

那麼,所謂「撤出中國」背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中國是否做好準備了呢?中美之間會走向戰爭嗎?這些問題都值得探究。

「狼」真的要來了嗎?

中國國內的一些聲音也認為,「撤出中國」的鐵幕已經落下。這是否預示着美日要在經濟層面聯手反華?「外資撤出中國」這頭「狼」真的要來了嗎?

但正所謂蛇走兔躥——各有各的盤算。雖然都是「撤出中國」,但美日撤離的原因不盡相同。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自新冠肺炎爆發後,中國經濟面臨嚴峻考驗,連帶使在華的外國製造商也受到重創。彭博社報道,自今年2月以來,日本自中國進口的的規模下滑近一半,導致日本製造商無法取得必要零件。有分析指出,日本政府鼓勵日企撤離,主要目的是為了恢復中斷的供應鏈,保護日本企業免受疫情以及中美貿易戰等不確定性的衝擊。

工人在位於武漢的東風乘用車總裝生產線上工作。(中新社)

面對百年一遇的疫情,日本國內輿論大聲撻伐:製造業外移中國,造成日本產業鏈過於依賴中國,威脅到日本國家安全。這也是日本所謂「撤出中國」的政治因素。事實上,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冠肺炎緊急經濟對策」文件,關於日本企業供應鏈改革的部分,主要是支持日本企業把產能搬回國內,或者是向東盟國家分散,但是並沒有具體指明從中國撤離。

而之於美國,則政治因素更加多過於經濟因素。事實上從2018年發動的中美貿易戰開始,美國就一直在着手產業鏈迴流的事情。以至於月底疫情最早於中國爆發的時候,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說出「疫情有助於加速製造業迴流美國」的驚人言論。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美國政府自然繼續尋找恢復經濟的突破口,轉移視線。

彭博社報道指出,這樣的提議出來,正值特朗普政府尋找方法來啟動因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經濟。另外,也是回應美國如何才能擺脱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 作為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言論符合他的人設。庫德洛在中美貿易戰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是之前參與中美貿易談判的兩個主要談判人之一。他的這番言論自然並非心血來潮,實際上已經是美國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

新冠肺炎對經濟衝擊嚴重。圖為舊金山灣區聖馬特奧縣一所高中的草地在復活節期間關閉。(中新社)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國內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改變——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製造業的空心化,中產階級收入增長乏力,民粹思潮開始泛起。特朗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台,其對應的是美國社會迫切希望改變這種困境的心理,特朗普「讓美國重新偉大」的口號打動了選民。在特朗普看來,收入分配結構後面,對應的產業結構。美國製造業的大量「外包」,是美國中下層人民收入增長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從競選開始,特朗普就以製造業迴流作為其重要的施政綱領。

2018年以來,美國在全球挑起貿易衝突,特別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的發生,「製造業迴流美國」成為特朗普政府重點推進的「國策」。2019年8月下旬,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曾命令「我們偉大的美國公司」立即開始「撤出中國」,同時宣布對中國出口美國價值5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額外關税,使用中美貿易戰驟然升級。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讓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直接意識到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這才有了特朗普多次提到的,「美國不能再依賴任何國家,必須實現全方位的獨立」。這種獨立,自然也就包括了供應鏈的獨立和製造業的獨立。「撤出中國」自然也是要再喊一遍的,而且還要更大聲的喊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美日企業真的會撤出中國?能撤出中國嗎?

一架羅馬尼亞Blue Air(藍色航空)班機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裝運防疫物資。(中通社)

撤出中國,沒那麼簡單

正如有分析指出的,過去30年多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產業分工和供應鏈的國際協作不斷強化。中國作為人口紅利強大的生產國,吸引了大量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到中國進行投資。這種跨國合作的關係,要麼是外資直接在中國設立工廠,如富士康(背後是蘋果公司);要麼是外資企業與中國企業合資成立新的合資公司,比如寶潔;或者直接與中國本土公司簽訂生產訂單合同。這讓美日以及其他世界各國與中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密聯繫。

以美國計,中美貿易戰開打的2018年,中美雙邊貿易額超過6,300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400億美元。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2018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淨流量為76億美元。此外,按照最終受益所有權計算,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為1,165億美元,而中國在美外國直接投資為602億美元。

顯然,美國號召企業撤離中國,恐怕不是「搬家費」那麼簡單的問題。政客們可能不會考慮這些,但企業是以盈利為主,撤回與否的核心不在於搬家費,而在於搬回美國或搬到其他地方,是否能夠降低成本實現企業盈利。說白了,企業決策的核心是利潤,如果留在中國更節約成本,更賺錢,企業家怎麼會為了「搬遷費」而撤出中國呢?假如在中國沒有利潤,即使沒有補貼,企業家肯定早已三六計——走為上了。

今年2月,山西省太原市,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員工陸續返崗復工。(中新社)

撤出中國,不是空喊幾句政治口號般簡單的事情。

2019年9月,中美貿易戰最為膠着的時候,也就是前文所述特朗普宣揚「我們偉大的美國公司」立即開始」撤出中國」的時候,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調查顯示:8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他們沒有也不打算將業務遷出中國;83%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過去一年他們沒有削減或停止對華投資。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大約有220名成員,包括波音、沃爾瑪、亞馬遜、通用汽車等知名企業。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我們的成員正在離開中國,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是穩定的。」「大多數在那裏(中國)的美國企業明白,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紐約時報》評論稱,儘管美國有些人可能想讓美國工商界與中國保持距離,但中國對全球商業至關重要。就在中美貿易戰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上海浦東開建。剛剛過去的2020年3月下旬,美國陶氏公司(Dow Inc.)與江蘇省張家港保税區簽署合作備忘錄。根據協議,陶氏公司將在未來五年中對張家港基地增加3億美元投資。

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但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產業鏈以及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還是讓中國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中國仍然是全球資本最為青睞的投資場所。「撤出中國」,恐怕只是美國政客們的一廂情願和逞一時口舌之快而已。

3月6日,深圳,進入福田保稅區的員工佩戴口罩、測量體溫。(中新社)

北京已然做足準備

目前,中國是全世界製造門類全部齊全的國家。從產業鏈分布的廣度方面來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從而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到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

這正是美日,特別是美國所擔心和忌憚的地方。

而隨着中國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成本,一些外資企業也開始選擇撤出中國,轉移至越南等勞動力成為更低的國家。近年來,世界一些製造業企業紛紛採取「中國+1」的亞洲投資新戰略。這很正常,這本身就是一種規避風險的商業考量,屬於產業鏈佈局的合理調整。中國也正在調整世界工廠的定位,進行產業結構轉型以應對人口紅利的降低。美國或者日本所採取的鼓勵企業迴流、轉移的政策,可能會加速一些原本就要撤出去企業的腳步,但從整體和長遠來看,無法對中國的產業以及經濟造成不可承受的衝擊,不足為患。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習近平思要求做好「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新華社)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就可以安枕無憂。雖然「撤出中國」是美國政客的老生常談,但這背後,是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之下。其中的核心,就是「逆全球化」思潮的流行以及全球產業鏈分工的重塑。中國顯然需要未雨綢繆,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做足準備。

儘管中國一直通過各種努力在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但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一直與中國背道而馳,逆歷史潮流而動。如今的美國,是逆全球化的主要倡導者,也是最強大的推動力量。可以想象,後疫情時代,特別是在美國大選的當口,針對中國的政治動作必然不會收斂。

那麼,中國做好準備了嗎?種種迹象顯示,答案是「是」。中國已經做好了應對最壞可能的準備。就如同針對中美貿易戰,中國做好了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這一點從中共高層最新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所釋放的信息可以獲知。4月8日,中共政治局會議針對當前國際國內局勢,提出如下論斷: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其背後的深意,不言自明。

2月18日,廣州市黃埔區的外資企業廠區內,工人們身著防護設備,全副武裝復工。(中新社)

「較長時間」,說明不是一個短期的權宜之計,是中長期的戰略規劃,是要準備打持久戰的。「外部環境變化」,當然不僅僅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和輸入風險,更包括由此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乃至可能的政治格局的變化。「兩個『準備』」,即「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表明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中國都要行動起來,未雨綢繆。

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的變化,是已經在發生的事實,而且這種變化還會持續很久,這是中共高層的戰略研判,自然不僅思想上要有清醒的認識,在行動上也要做足準備。面對疫情的衝擊,中國政府推出了大規模的穩外資穩外貿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動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推動穩外資政策落實、提升投資促進和招商引資水平、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等多個方面。

至於中美會否開戰這個問題。事實上,中美正在進行一場「非常規戰爭」——世界老大針對追趕者的遏制戰爭,但真正走向「熱戰」的可能性,從目前來看,微乎其微。因為,這需要中美兩個國家,特別是美國,做好承受一場世界第一大國和第二大國之間的戰爭,以及戰爭所帶來的不可控風險和毀滅性的打擊。中國顯然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也不會懼怕一場戰爭「強加到頭上」。

如何戰勝新冠疫情,可能才是當下美國最需要優先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