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除了軍事戰 什麼戰都可以
近期美國再次試圖在新冠肺炎議題上向中國政府發難:美國媒體報道指,美國情報官員指控中國刻意壓低了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數據,此後,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和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爭先就這一議題發表相似言論。
北京時間4月2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對此進行了長達10分鐘的回擊,直接炮轟「這幾個美國政客的言論所作所為實在是無恥、無德。」
而就在此幾天前,荷蘭衛生部宣稱從中國企業購買的一批口罩不達標,與此同時土耳其也表示發現從中國寄來的檢測試劑盒不合格,準確率過低。儘管中國企業在發往荷蘭前已告知是非醫用口罩,而所謂的檢測盒準確率不達標是操作不當的問題,但是圍繞中國醫療物資質量有問題的新聞仍然成為歐美媒體報道的重點。一些政客與媒體甚至試圖將這一民間交易上升到政治高度,與中國政府聯繫在一起,公然指責中國國際援助別有用心。
英國《每日郵報》3月28日援引英國政府人士的話說,中國向各國提供的援助是「掠奪性援助」。法國《費加羅報》3月28日也刊登有一篇題為「中國是怎麼利用病毒發起反攻的?」的評論,稱中國似乎戰勝了新冠病毒,但是中國耽誤了全球疫情防控的時機,現在用中央帝國的姿態吹噓「中國方案」,是發動一場「全球性的反攻」。
時間再往前推,圍繞病毒源頭論的爭議,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上與蓬佩奧等人的論戰一度十分激烈,引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拋出「中國病毒」的不恰當言論。
在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從中國轉向歐美的過程中,無論是中國疫情嚴重之時以美國為踴躍代表指責中國政府隱瞞疫情,還是疫情向全球擴散過程中,試圖以「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來推卸防疫不力的責任,再到歐美成為疫情的震中,開始質疑中國對外援助別有用心、數據造假以轉移本國疫情嚴峻的焦點。
當新冠肺炎疫情將全球的焦點聚集在一起時,本該對疫情本身的關注卻在一些政客與媒體的操作下演變成對中國的「審判大會」。甚至在此期間一度發生中美互相驅逐記者事件升格的「媒體大戰」,似有當年中蘇論戰的架勢。在這些沸沸揚揚的輿論面前,中國社會不必因為美國等的吹毛求疵甚至故意挑釁而驚慌甚至大動干戈。
中國必須堅定一個認識:除了軍事戰,什麼戰都可以。這麼說並非是小覷意識形態、貿易戰、金融戰等的威力,更非是好戰分子的鼓動宣言。畢竟中國還沒有自大到不懼與美國一戰的程度更沒有好戰的基因,愛好和平、不願與人爭執是中國民族性的特點。更何況,一個貿易戰已經讓中國政府乃至中國民眾叫苦不迭。即使如此,仍這麼說,是因為在對中國遭受的不公正指責與不公平待遇而群情激奮的同時,更要有基於全球變局以及中國處境的現實基礎上的自我認知。這是一種自我寬慰,更是一種認清現實的清醒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有相應的心態與準備。
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0年就已經達到世界第二,近幾年隨着科技強國、改革強軍等系列政策的推出,中國綜合國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漸增,這些都是擺在世界面前的客觀事實。不可能不對漸感力不從心的美國帶來威脅感。即使當下貿易戰能夠以雙方都能接受的程度走到一個歷史盡頭,相信在未來的10年這都不會是中美之間的,即使沒有貿易戰也會是輿論戰等等其他形式的戰爭。在認清中美回不去的論斷基礎上,中方必須要明確的是,捱罵甚至惡意的詆譭與抹黑等都將是常態。
中國進入世界舞台需要不斷完善自己,修煉自己,世界接受中國也必然有一個適應甚至挑剔的過程,這是檢驗中國能力的一次考驗。中國要經受得住考驗就不能不適應外界的嘈雜乃至更具進攻性的戰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