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危機】觀察站:黑天鵝飛過全球,中共第五代交答卷

撰文:王雅
出版:更新:

中國政府可能是世界範圍內對於「糧食安全」最重視的政府,最擔憂各種「風險」與「憂患」的政府, 「憂患意識」、「風險意識」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政治底色,他在中共體制,中國國家體系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改革,對於「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判斷,都是這種意識的現實體現。今天我們正在看到這種「重視」的反饋。

受疫情影響以及東非的沙漠蝗暴發,全球或將面臨一場正在迫近的糧食危機。(AP)

「如何應對新冠疫情」顯然是一場全球各國治理能力的比拼,儘管在疫情早期應對遲緩,但是過去數年的風險預備以及疫情中期防控,習近平和他的執政團隊交上了一份及格的答卷。

新冠疫情的蔓延,正在引發嚴重的次生危機。隨着世界上多個主要糧食出口國宣布進入「鎖國」,暫停糧食出口,糧食安全正在成為全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作為地球上對「饑荒」記憶最深的國家,很多中國人擔憂,疫情之下,全球主要產糧國家,陸續限制出口,誰能餵飽中國14億人。

聯合國警報:全球面臨糧食危機

官媒新華社3月31日援引聯合國發佈的一份報告稱,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2月20日,南京,工作人員駕駛自走式噴霧機給小麥噴灑除草劑。(中新社)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以及今年以來,沙漠蝗在東非、西南亞罕見暴發,全球範圍內可能出現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糟糕情況或將在2020年4月、5月出現。

不完全梳理,3月24日,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布,自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11種農產品;塞爾維亞宣布,暫停出口葵花籽油等農產品;3月28日,埃及決定,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俄羅斯農業部提議,對糧食出口建立臨時配額,4月1日-6月30日,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等出口量不得超過700噸;3月30日,柬埔寨總理洪森表示,柬埔寨將從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將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另外,因為受疫情影響,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也在放緩,印度這個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幾乎停滯。受此影響,部分糧食的價格正在飆升。芝加哥大豆近2周漲逾7%、小麥期貨價格更是大漲超18%,黃大豆1號主力合約於3月30日飆漲4.46%,2020年漲幅已達25.9%,創2013年以來的新高。

4月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世貿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Roberto Azevêdo)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各國在採取措施遏制疫情的同時,應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衝擊,防止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糧食危機,導致糧食供應中斷或糧價過高。

河北一片麥田,聯合收割機正在進行收割作業。(資料圖片)

中國人是否需要「囤糧」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會否受到波及?作為世界上糧食進口大國,中國人是否需要「囤糧」?

先說結論,從目前糧食產量,進出口結構,中國並未有明顯的糧食危機,中國人不會因為疫情與蝗災重返「饑荒」。也就是說,即使全球進入「封國」狀態,中國目前的糧食產量,也能「餵飽」中國人。

根據2019年10月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中國穀物供應能夠基本自給,並且水稻、玉米、小麥等高於世界均值水平,幾乎100%滿足自給自足。人均糧食佔有量方面《白皮書》中給出的數字為470公斤,即每人每天可擁有1.28公斤糧食。並且國家的糧倉儲備充足,根本不存在糧食危機。

再看中國一年消費糧食的總量。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年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127.2公斤。按14億人口算,一年全中國人吃掉糧食1.78億噸。其中,主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為主,合計達1.62億噸,佔比超91%。

山西太原一超市內,消費者正在選購麵粉。(中新社)

再看中國糧食的年產量,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6.64億噸,創下歷史新高。中國6.64億的糧食產量中,大米年產量為1.47億噸,佔比22.1%,小麥年產量為1.34億噸,佔比20.2%,玉米年產量為2.61億噸,三者合計達到5.42億噸,完全滿足1.78億噸的消費量。其中,玉米已經從中國人的主糧中逐漸淘汰,而更多用於生產飼料、乙醇等。

在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中,認為中國可能會陷入危機的原因,是基於中國農產品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較大。例如2019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為2,300.7億美元,按年增長5.7%。

以中國人主要口糧大米為例,2019年,中國進口大米數量為254.6萬噸,系全球進口大米最大的國家,但與此同時,中國大米出口數量達到274.8萬噸,按年大增31.4%,連續四年增長,並實現淨出口。

再看中國的另一大口糧:小麥。據中國國家農業農村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進口小麥數量為254萬噸,按年增12.5%。但出口數量亦達到31.3萬噸,增9.7%。而2019年中國小麥的產量高達2,672億斤,進口數量的佔比僅有1.9%,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與此同時,中國還有大量的糧食庫存。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上一市場年度,全球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佔了近1.2億噸。另外,中國小麥庫存亦高達1.4億噸。

4月3日,市民正在灣仔一超市選購大米。(中新社)

當然中國政府並非高枕無憂,在中國主要糧食作為進口占比中,中國大豆一直對進口依賴程度較大,超過80%的大豆都依賴進口。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進口大豆數量達8,851萬噸,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而出口數量僅11萬噸。2019年中國進口農產品總額1,500多億美金,其中,單項佔比最高的是大豆,花了353.4億美元,佔比23%。再看中國大豆的產量,2019年全中國產出的大豆數量為1,810萬噸,僅有進口數量的20%,且這一數字已經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大豆這種需要大種植面積、高耗水的作物,對於人均耕地較少、水資源嚴重不足的中國而言,不具備廣泛種植的自然條件。因此,在中美貿易爭端中,大豆也成為美國對華制裁的重要「武器」。這也是中國國內大豆期貨價格飆升至2013年6月以來新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即使全球疫情持續,中國自產主糧大米和小麥,能夠自給自足。嚴重依賴進口的大豆和玉米會受到較大影響,但是這兩種作物並非主要口糧,多是作為飼料,因此副食品和肉蛋禽或會在短期內出現價格波動。

糧食安全是中共領導下的中國應對危機的武器,圖為2018年9月習近平在中國商品糧基地黑龍江農墾場,彼時中美貿易戰十分激烈。(新華社)

習近平的風險意識與中共答卷

中國體制內的農業專家提醒,中國政府可能是世界範圍內對於「糧食安全」最重視的政府,最擔憂各種「風險」與「憂患」的政府,今天我們正在看到這種「重視」的反饋。

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中,長期以來有「18億畝耕地紅線」的說法。即任何土地徵用都不能觸及這個紅線,因為只有保證此數字,才能養活中國人。

習近平2012年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後,隨即繼續強調「糧食安全」並推動了一系列改革,並在此後將「風險意識」增加到他的政策中。這一切為「灰犀牛,黑天鵝」的準備,成為當下中國度過危機的武器。

僅僅2013年一年,習近平在地方視察時,至少四次公開強調「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糧食安全要靠自己」。當年11月,他曾在中國產糧主要省區山東提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於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此外,習也曾在中共最高決策層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過,「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這種「底線思維」的意識在很多學者看來恰恰表明了習近平在對待「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

無人機航拍下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羅田村。(資料圖片)

具體政策上,2015年1月6日,中國農業部曾發佈消息,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中國總理李克強,也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頻繁考察農業問題。他曾經登上三米多高的糧堆,說出「這是金倉,墊底倉,站在上面心裏踏實。要保管好每一粒糧,手中有糧,心裏不慌。」

「憂患意識」、「風險意識」是習近平的政治底色,他在中共體制,中國國家體系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改革,對於「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判斷,都是這種意識的現實體現。儘管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對於他的執政方式有諸多不同意見。新冠疫情顯然是一場全球各國治理能力的比拼,儘管在疫情早期應對遲緩,但是過去數年的風險預備以及疫情中期防控,習近平和他的執政團隊交上了一份及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