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觀察】防疫動員,兩岸「超限戰」開打?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防疫如作戰」,此前這一直是個口號,但是隨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台灣不斷擴散,社會騷動、政府闢謠、產業瀕危等事件不斷重複發生後,這句口號已成為讓人不願意相信、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有許多人認為,事實上「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只是大戰的面貌跟尋常的戰爭方式不同:沒有漫天煙火硝煙,而是以「病毒」的全新面貌席捲全球。隨着歐陸各國宣布「進入戰爭狀態」、美國啟動「國防動員生產」,此現實更加落實如此猜測。人們心中的「末日」情緒,已開始迅速蔓延。

超前部署推遲疫情真相?

雖然台灣政府自豪「超前部署」對付疫情,但緩慢地逐日「疫調」、擠牙膏式釋出温吞政策,事實上系經過精密安排與佈局。來自台灣國安會高層消息指出,疫情爆發初始,國安會就已主動介入管制,並派遣熟稔國土安全、反恐應對的專家學者,全面進入流行疫情中心,控管整個疫情調度與宣傳,將疫情爆發的曲線儘量往後拖延,以拖待變。

台灣政壇傳聞已經萌生退意的國安會副秘書長葉國興,事實上是目前防疫、反超限戰的重要舵手,故蔡英文不准他辭職。(資料照片)

疫情中心最重要的國安角色,是一直在國安會裏異常低調、卻直接介入操作的國安會副秘書長葉國興,以及曾經擔任過行政院反恐辦公室主任、後任美商軍火大廠駐台代表的國安會諮詢委員郭臨伍。其中,葉國興負責信息流通與安全,特別是信息戰、宣傳戰、假訊息控管與調查。雖然政壇盛傳葉國興即將在520後退休,但目前疫情升高、兩岸「超限戰」開打,葉國興角色異常重要。

而在17年前SARS期間任職政府反恐中心的諮詢委員郭臨伍,也是整體疫情控管、「超前部署」的重要角色。隨着疫情升高,許多企業開始惶恐、許多新竹高科技企業開始進行居家工作壓力測試,郭臨伍早於2月底已提出完整的《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等SOP作業。此營運指引,已考慮到大規模小區感染時,台灣政府要如何因應企業營運困境採取自救的所有細節。此外,率領公衛專家進入指揮中心,為政治色彩模糊的張上淳醫師(疫情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以及詹啟賢(國光生技公司董事長,成功研發H1N1疫苗),幕後指導者為抗SARS領導者、公衛權威李明亮醫師。蔡政府的國安動員,已不分藍綠,一致對抗疫情且加緊研發疫苗。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於3月29日率團訪問國光生技公司,並與董事長詹啟賢合影。國光生技公司,被期待在疫苗研製上會有突破,故美方相當重視台灣在此領域的超前實力,詹啟賢也是幕後抗疫的重要角色,只是並未被突顯。(AIT@Facebook)

生物戰爭 面貌模糊恐怖

對於生物戰(Biological Warfare)來說,全球沒有任何國家擁有足夠經驗,2001年發生911事件,美國初始宣稱開打反恐戰,但規劃限定在阿富汗境內的低度衝突、情報戰為主。轉折點則發生在該年9月18日的「華盛頓炭疽攻擊事件」,此事件當時少人關注,但卻讓小布殊政府一改低強度戰爭姿態,直接升級為對伊拉克大規模出兵。美國針對的是生產炭疽生物戰劑的伊拉克(基地組織並未有此能力),認為伊拉克藉着911事件趁火打劫,才有入侵伊拉克之舉。而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後,雖宣稱未發現「化學武器」,但是否發現任何「生物武器」則屬高度機密。美國政府寧願背負媒體的嘲諷與罵名,也要將生物戰劑威脅降至最低,對收刮到的伊拉克生物戰劑保持最高度機密,由此可見生物戰的敏感與恐怖。

在冷戰時期,曾有一位美國陸軍將領形容化學戰與生物戰的不同:「化學戰的影響範圍是以數十公里計算。生物戰的影響範圍,則以數十萬公里來計算。」故生物戰是現代全球公認、最無聲無息也最恐怖的戰爭。而第三波時代的生物戰,又混合着信息戰、媒體戰、外交戰、產業戰、資源戰以及政治作戰等特性,讓人完全感覺不到槍聲炮火逼近,死神卻悄悄來到家中。而在一般戰爭學理上,生物戰與核子戰一樣,沒有贏家,唯一贏家是病毒本身。

英美聯軍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U.S.M.C@Facebook)

兩岸緊繃 超限戰已開打

回到台灣政府目前正在應對的「生物戰」,事實上已包含了上述幾乎所有戰爭特徵。包括兩岸間的宣傳戰、媒體戰、外交攻防、產業爭搶和信息先制等特性,其實都已把原本兩岸間的「冷戰」提升至「暗戰」階段。這也是台灣必須啟動國安會,以處理軍事情報的嚴謹性,來應對此次挑戰。而疫情導致台灣社會集體恐懼、囤積居奇、衝突日升等境況,已如同1995~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當時的社會氛圍,且更加嚴重。

25年前的台海危機,還是實實在在的兵戎相見、軍事緊張,民眾看得到雙方衝突的引爆點,也知道要如何應戰止戰,因為武器是人所操控,政治決定也可控可管。但病毒肺炎肆虐,所有可控因素已成為不可控的未知力量,全球都在以最嚴重的詞語形容此病毒的危害性,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是「二次大戰後最危險的境界」,法國宣布「進入戰爭狀態」,美國則試圖在短時間內「開啟國防動員生產線」,這恰巧都是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歐美各國所採取的標準戰爭準備。

兩岸從包機問題開始,一路因為疫情而關係緊繃,台軍也密切注意解放軍動態,演習不斷。圖為台軍化學部隊,為武漢包機歸台的旅客進行檢疫消毒。(台灣國防部提供)

新冠病毒改變了全球各國,對於何為「戰略物資」的傳統認知。以往認為石油、電氣、稀有金屬以及網絡帶寬等,是國家重要戰略性囤積物資。如今,由於病毒引發前所未見的世界性騷動,各國才發覺,連平日用藥的原料、生產線、特殊布質、石化產品、民生物資原本低端的源頭供應,也都屬於戰略物資,必須要大幅改變戰略囤積的重點。這樣的趨勢,是否導致引領20世紀風騷的「地球村」概念迅速瓦解?已經有許多人在討論,看法各異,而各國孤立主義是否將會重生?以往熟知所謂「世界工廠」的全球性產業煉是否消失?已經引起許多經濟與軍事專家的討論和研究。地球產業的面貌,是否會有改變?還是依照原本的遊戲規則,在國際政治的鉅變中改變邏輯?

台灣面對的「戰爭」難題,還不僅於此。由於疫情緊張,中、美之間的政軍角力不斷擴大,所謂「假戰」的動作日趨高升。美國罕見在疫情高漲時刻於南海展示軍力,但也僅有美國,其餘盟國皆消失,假球作秀意味濃厚。中美對峙的邊際效應,將直接影響兩岸間軍事緊張。3月16日前後,解放軍軍機在深夜,罕見挑戰台灣航空識別區,以及之後數次解放軍船隻於深夜接近台灣,成病毒之外,另個不可控危機。對台灣而言,僅止壓抑病毒還不夠,中美衝突引發的緊繃,在可見未來只會迅速升高,台灣必須同時因應傳統與非傳統戰爭危機。

台灣在此次「生物戰」上,明顯偏向美國。台灣外交部,第一次以官方身份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一起發表共同抗疫、研發疫苗合作聲明,都已踩到中美之間的「外交戰」底線,台灣會在事後得到何種回應?似乎已相當明確。一旦疫情開始「可控可管」,歐美各國恢復秩序「止戰」,「第三次世界大戰」消失於無形,在「戰場收拾」階段,台灣自豪的「控制疫情」戰略能否繼續發揮功效?還有待時間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