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正在褪色的「中華民國」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3月30日,台灣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因病辭世。這位曾經作為蔣介石侍從並官至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的大佬的離去,意味着在台灣內部,反獨促統陣營再喪失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就在此20多天前,國民黨主席補選中,郝柏村長子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敗選江啟臣。

隨着國民大佬的紛紛離去與政治態度愈趨含糊的青壯派登台,不得不讓人感歎,在國民黨內部的此消彼長之間,漸漸顯露出一個正在消退的「中華民國」。

以國民黨退役將領郝柏村為代表的主張兩岸統一人士的年長離世,在台灣內部,「中華民國」的實際政治空間在日益縮化。(新華社)

且不說,「台獨」的主張就躺在民進黨的黨綱裏,即使國民黨內部至今的境況,如果孫中山還活着,恐怕都要被活活氣死。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等革命人士有感於晚清中國外有強虜,內受專制壓迫而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成立同盟會也即國民黨的前身。及至清帝制覆滅,中華民國取而代之,縱然其中歷經曲折,卻是先輩革命志士懷着大中華的民族感情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探索之路。

在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華民國是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重要一員。在中國大陸主政的37年,雖內外戰亂不斷,確也成為亞洲首個受國際社會承認的民主共和國。即使日後國民黨敗退台灣,中華民國退守到台灣3.6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之內,到底蔣介石仍念着「光復大陸國土」。但千禧年之後,李登輝治下的台灣權柄逐漸移交本土力量,而中華民國的實際生存空間也被日益盤削。

即使是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之後,台灣政壇尚有國民黨退役將領支撐,而隨着曾經的國民元老退出政治權力中心,年長辭世,而台灣本土力量的崛起以及多元文化的並立使得中華民國越來越空洞起來。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接見國民黨北、高市長提名人馬英九(中)、吳敦義(右)。(網絡圖片)

眼看着中華民國從一國之位降格一黨主張再分裂為部分人士的政治爭論。即使民進黨等綠營力量在台灣日益壯大,竟然也難以挽救曾經也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中華民國,在兩岸的夾鬥之下3年痛失7個邦交國,國際空間日益收窄。這絕不僅是蔡英文的失敗,實是對中華民國的打擊。難怪蔡能夠笑着出席斷交發佈會。

綠營當政之下,中華民國不僅是國際空間縮化,甚至在台灣島內都中華民國都漸漸地被掏空。蔡英文二度當選總統,但是在政見會上竟不能直視其對手韓國瑜對其中華民國認同的追問。從蔡英文過去一屆的執政表現來看,這也不足為奇。只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眼下的國民黨似有「變色」之嫌。從蔣介石的「光復大陸」到蔣經國的「反攻大陸」再到連戰、馬英九時期的「一中各表」,這都可以看到對中華民國的政治立場堅持。及至新生代的江啟臣補位為了應對如日中天的民進黨等竟然封口不談「九二共識」。

2014年,郝柏村到盧溝橋訪問。(中新網)

這到底是國民黨的自救還是中華民國的消退?越來越怯於明確政治立場的國民黨竟然遭新黨逼宮奪旗,中華民國的旗號竟然成了燙手山芋了嗎?

出生於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郝柏村受訓國民黨軍隊參加過抗日戰爭,後來又參與國共內戰,再跟隨國民黨撤退台灣。縱觀郝的一生,儘管其晚年也曾赴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但他政治立場鮮明。在那一代的國民元老中,他們雖然也有對中共政權的不滿,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依舊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中華民國是承載這一目標的政治實體。可是對於新生代來說,中華民國更像是前朝遺老們未竟的政治理想,而他們所看到的不過就是這3.6萬平方公里。這也就難怪「中華民國」竟要漸漸地縮化為「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