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胡錫進:發哨人各種版本是網絡行為藝術,並非大事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持續走低,針對有官方背景的《人物》雜誌文章《發哨子的人》被全網刪除引發爭議一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亦發表一番言論,同樣引發熱議。
3月10日,人民出版社旗下《人物》在該刊封面文章《武漢醫生》推出第二篇報道——《發哨子的人》,但不久後遭全網刪除。對此,不少網友通過各種形式保全這篇八千多字的文章。
這一現象同樣引發關注。對此,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個人社交媒體亦發表看法,稱也注意到各種語言、文字,以及符號版的《發哨子的人》,但認為這並非什麼大事,只是一種表達不滿情緒的「網絡行為藝術」。
胡錫進說,「這樣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它們總要通過一些契機和方式釋放出來。其實在社交媒體時代,形成這種瞬間的集中釋放是比較容易出現的,因為幾乎沒什麼成本,如此而已。」
對於「刪稿者」和民眾兩方來說,胡錫進主張多溝通,並認為「體制的相關設計」要給社會必然存在的一些不滿情緒留出必要的釋放出口和空間,而不要讓一切都處於剛性的管理之下。這有助於社會整體和諧。
儘管疫情初期武漢問題不斷,且輿論揪住吹哨人不放,但隨着西方國家疫情持續爆發,中國抗疫積極方面也在對比中被放大,因此,胡錫進認為,目前圍繞疫情的大環境已經變化。
這名自詡複雜看中國的媒體人認為,中國輿論場受到的政治重視程度遠高於歐美,對後者而言,大體是什麼都能說,但說什麼也沒用。而中國若反對意見刷屏,那麼就會在後續的某項政策中體現出來。儘管有時一些言論被刪除,但實際產生的政策性反思和影響並未被刪掉。
因此,中國網絡輿論場形成一套獨特的「玩法」,當中不斷有碰撞、磨合。胡錫進說,這會不斷促進官民溝通和社會理解。別把一些事情看得太重,給接下來的磨合多留些空間。
除不滿刪稿行為外,內地民眾也希望官方能夠反思疫情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而不是一味邀功。對此,胡錫進亦在微博中發文稱,實際上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反思就已開始,儘管一些話在中國語境下不會說透徹。
他說反思的證據包括,其一中共撤換諸多官員,甚至包括湖北省委書記和武漢市委書記,且這種處理還沒結束。他反問,意大利、韓國有被撤的官員的?其二中國人一直不斷追根溯源,而西方根本沒有責任人,也沒興趣去找。
胡錫進強調,這些反思行為是中國社會強烈進取心的表現。正因為這樣,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裏是世界上進步最快的國家。但他提醒民眾,一個社會的集體問題沒法做到根除。武漢在初期儘管問題多多,且被認為是體制原因,且更換體制便可避免,但西方的疫情持續爆發打破這種論調。
他說,一方面中國不能否認疫情存在可以避免的可能性,不要否定製度的軟肋,但同樣,也不應宣揚這樣的軟肋是中國獨有的。若鼓吹中國製度根本上出問題,那這是睜眼說瞎話。中國制度可以亡羊補牢,但西方制度不行。
胡錫進強調,中國人「不應一反思就反思成政治上的自我懷疑,或者為了保持政治堅定而不容任何反思,都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