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參考日本擬人化做法 防疫宣傳到底應親民還是莊重

撰文:林小山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延燒,最早揭露疫情的武漢醫生李文亮染病去世,大陸亦通報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萬人,如何管控疫情成為全球熱點,包括如何進行公衛倡導。
日本節目《この差って何ですか?(有甚麼區別?)》於去年12月10日的節目中,找來一家人進行「實驗」,用紫外線燈才能看見的隱形染料模擬不可視的病菌,結果發現只要在一個人的手上噴灑過染料,兩小時候就會散播到屋內各處,一家七口的口鼻處都會被沾染到,只有祖母因為做家務勤洗手得以倖免。
節目用非常可視化的效果展示了「接觸傳染」和「飛沫傳染」的傳播方式,同時也明顯感受到「勤洗手」、「戴口罩」的重要性。隨着武漢肺炎疫情的擴大,這集節目的內容也在網絡上不斷被重新提起,認為是衛教倡導的好例子。

過去由政府主導的防疫宣傳工作,常常被詬病「枯燥乏味」,無法引起民眾的興趣,看過就忘,甚至看都不想看,成效不佳。2018年底,台灣疾病管制署啟動了一項新計劃「疾病擬人」,和當紅畫家合作,將疾病、病原體或帶原動物畫成人型,然後附上防疫數據,吸引大眾目光。

例如由「禽流感」變異而成的「新型A型流感」,就是帶着鳥嘴面具、肩上停着烏鴉影子的酷男。「日本腦炎」則是三名身穿日系水手服的少女,身上的面具、服飾和勾劍都參考主要傳播昆蟲三斑家蚊、環狀家蚊和白頭家蚊的特徵。

新型A型流感的「角色設定」(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Facebook)

這樣的企劃讓疾管署的知名度大漲,更繼續和不同畫家合作,到現在這樣的「疾病角色」已經包括登革熱、流感、腸病毒、百日咳、肺結核、恙蟲病、麻疹、日本腦炎、狂犬病、水痘及帶狀皰疹、病毒性腸胃炎等,更在2019年發售用疾病角色當做賣點的「防疫桌曆」,首刷限量一千本一下子就「完售」。

用具有高辨識度和完成度的插畫來將疾病擬人化,不只是引起網絡討論和新聞報道,更能「堂堂正正」的進入各種動漫活動場所進行宣傳,被認為能有效幫助防疫信息在年輕人間傳播,也有年輕人認為「政府居然這麼『不正經』讓我很震驚。」並表示「有點開心」。

但是其實年輕人多半更擅長自己尋找付資訊,對政府資訊的依賴度並不高,反而是中老年人更為仰賴。「疾病擬人化」這樣「潮」的宣傳手段肯定是讓疾管署的網絡聲量大漲了,甚至能開賣周邊商品,但在最核心的「宣傳防疫」成效究竟到甚麼程度,到現在卻沒有可信的報告。這些追捧疾管署的社群帳號、搶買周邊商品的年輕人,是真的有正確理解防疫知識,或著只是當做一個新奇的商品而已,是個疑問。

況且將原本造成民眾痛苦的疾病,擬人化成「潮」、「酷」,甚至是「可愛」、「美麗」的角色,在和平的年代能夠受到追捧,但如果是實際受到疾病侵襲時,恐怕會受到道德質疑,形同在病患的痛處踩一腳。

例如武漢肺炎疫情擴大,美國大型論壇「reddit」就突然興起了「武漢肺炎擬人角色(CORONA-CHAN)」的創作繪圖風潮,通常是一名穿着旗袍的包包頭女孩,頭飾有着冠狀病毒的特徵,有時還手持五星旗,送「蝙蝠湯」給人喝。

冠狀病毒。(Everyone say hi to Coronavirus Chan caw caw@reddit)

雖然這完全是美國網友的自行創作,和政府公衛倡導不能當做視同一碼事,但如果看在真實受困在武漢肺炎疫區的民眾眼裏,恐怕不是滋味吧。

如何有效率的傳遞正確資訊,在網絡時代已經愈來愈容易,但形式上是用親民的手段來獲取注意,還是更重視莊重的態度避免刺激病人心理,這種討論才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