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撤檔留下的思考:國漫崛起
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本該為海內外華人一年之中最為熱絡與喧鬧的農曆新年,今年卻在一片恐慌與孤悶中度過。疫情當前,各行業都難以倖免,對春節檔期電影的衝擊尤其明顯。除夕前夕,多部電影相繼宣布撤檔,其中包括已被期待半年之久的《姜子牙》。
疫情當前,《姜子牙》的撤檔雖然獲得觀眾一致理解,但也多少留下遺憾,許多網友表示待擇日上映再去影院支持,並曬出預售票表明不會退票,要留作紀念。作為一部尚未上映便已獲得肯定的影片,《姜子牙》無疑已經取得「叫好」的效果。事實上,這份信任不僅是對《姜子牙》的看好,更包含對國漫的支持與勉勵。
之所以說觀眾對《姜子牙》的期待已有半年之久,是因為2019年暑假檔期裏《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橫空出世,令中國觀眾再次喊出「國漫崛起」的口號,在那部影片結尾的貼片部份,「劇透」了《姜子牙》將再續「國漫之光」的劇情。
2019年國漫突破之年
一定程度上說,觀眾對《姜子牙》撤檔的遺憾與勉勵,一部份是源於《哪吒》好口碑所帶來的信任,另一部份體現了對國漫作品的信心在回升。儘管在這種信心下喊出的「國漫崛起」還需要理性客觀討論,但不得不說,2019年是國漫突破之年。
2019年的暑假檔期,《哪吒》票房突破50億元人民幣,摘下年度內地票房桂冠,位列內地影史票房亞軍,是首個獲得年度冠軍的動畫電影,也是影史前十部中唯一一部動畫電影。除了票房收穫頗豐,《哪吒》還被認為是繼《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下稱《大聖歸來》)之後的國漫新巔峰。這並非是「水軍」言論或是輿論不着邊際的吹捧,《哪吒》之所以能以黑馬之姿霸佔大銀幕,正是因為其前期點映(即正式上映前在個別影院預先放映)的口碑發酵。
如果說2015年的《大聖歸來》在影視特效、題材選取等方面使國漫在走向大銀幕時有質的提升,那麼《哪吒》則補全了《大聖歸來》劇情設置上的缺失,從人物塑造到劇情設置到技術製作到前後宣傳發行,《哪吒》呈現出一個較為完整成熟的國漫作品該有的樣子。緊隨其後上映的《羅小黑戰記》也斬獲不俗的票房與口碑。此外,去年國慶檔上映的中美合拍片《雪人奇緣》展現出的影視水平並不遜於荷里活大製作動畫作品,該部影片還探尋了國漫與國際性大動畫公司聯合創作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2019年內地動漫市場開始出現一個轉變,即是低幼作品(以低幼齡者為目標觀眾)生存空間收緊,這被認為預示即將迎來更成熟的動畫產業環境。
由於中國動畫市場常年為「低幼作品」所統治,國漫一直處於壓抑狀態。2015年被認為並不完美的《大聖歸來》卻如此受捧,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其打破了「低幼化」在內地動畫市場中的「壟斷格局」。當然,《大聖歸來》只是一個個別的現象級作品。據統計,從2015至2019年,國產動畫票房前十的作品中,2015年「低幼作品」佔九部,成人向作品只取一席;2016至2018年,「低幼作品」每年均為八部,但到2019年下降至六部。與此同時,2019內地動畫票房前六作品中,有四部為成人向作品,累計票房達到57.69億元人民幣,佔68.6億元人民幣總票房的84%。
如果說此前2015年的《大聖歸來》、2016年的《大魚海棠》、2017年的《大護法》等國漫只是嶄露頭角,那麼2019年從年初的《白蛇:緣起》到暑期檔的《哪吒》,緊隨其後的《羅小黑戰記》、國慶檔的《雪人奇緣》,闔家歡電影逐漸搶佔動畫市場席次,「國漫崛起」的口號似乎也喊得順理成章。
無論是動畫作品本身的品質提升,製作管道的拓寬還是宣傳發行模式的進步,成人向動畫在2019年取得的突破已為輿論所公認。但這能否真的打上「國漫崛起」標籤,恐怕還要打個問號。
「國漫崛起」與「腰部作品」
「國產動畫的真正崛起,需要每年都誕生五到十部《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這樣的作品。」2016年,中國影視公司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這樣為輿論鼓噪的「國漫崛起」下定義。儘管這是眾多說法中一種較為經驗類的總結,但不無道理。這種說法表面上是說國漫的量級增長,實質上指出內地動畫產業鏈的不成熟。
單從作品本身來說,能獲公眾認可的《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動漫都多多少少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幾部影片中,除了《大魚海棠》是原創,其他三部都是對中國經典IP(即知識產權,意指改編原創)的再改編—而這其中,評分較低的恰恰就是原創的大魚。可見目前內地動漫的成功案例仍是躺在既有IP的基礎上,內地動漫專業人士亦坦承,一部IP的沉澱時間至少是十年。再看《大聖歸來》,即使當時其被冠以「國漫之光」的稱號,但也是囿於市場格局之下的驚喜之舉,大聖本身的人物形象、劇情設置、文本創作與一部成熟的國漫作品尚有距離。
當然,了解動漫產業運作的人士都知道,「軟體」的進步非一朝一夕之功,問題是,雖然當前國漫呈現的硬體支撐已不輸北美動畫工廠水平,但內地的動漫工業體系還未成形。其中,《哪吒》在後期製作過程中找了60多家外包公司,動用了全國20多個特效團隊協作,整個行業1,600多人參與其中;2016年上映的《大魚海棠》其實是一部蟄伏十二年、有4,000多人眾籌的集資影片。
無論如何,《哪吒》、《大魚海棠》等國漫的出現儘管歷盡艱險,卻是幸運的。在這些能夠被觀眾所看見、認同的影片背後還有無數個「胎死腹中」的項目。但正是有了這些影片的出現,內地動漫市場才有愈來愈多的《哪吒》。《哪吒》導演餃子曾說:「以前國產動畫的生存王道是把製作成本壓縮在政府補貼之下,所以創作者會一股腦的挖空心思降低成本。但是《大聖歸來》給我當頭一棒—只要和觀眾『以真心換真心』,觀眾們是願意看好的作品的,甚至會更加寬容。」
可以說,正是動漫市場上開始樹立一個又一個標桿,那些熱愛這個行業的人才會更有信心。幾年間,內地動漫市場開始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在國漫逐步擠入大銀幕之際,以視頻網站為主導的國漫平台也為《哪吒》等作品的誕生提供重要的培養空間。
以內地體量較大的幾個串流影片平台為支撐點,在搶佔自製劇、網絡綜藝節目的熱潮之餘,其實也在競相佈局國漫。騰訊視頻從2015年開始先後推出中日合作的《從前有座靈劍山》、《全職高手》、《鬥羅大陸》和破圈爆款(突破原有受眾範圍,廣受歡迎之意)的《魔道祖師》。此外,該平台還推出優質內容扶持計劃與優質動漫獎勵機制。而深具用戶優勢的B站(嗶哩嗶哩彈幕網)更早在國漫佈局,除了投資覆蓋動畫、漫畫、遊戲、虛擬偶像、聲優、輕小說、衍生品等全產業公司,還與閱文、晉江、有妖氣、翻翻漫畫等平台合作,推出改編作品。在各大視頻網站上,國漫的點擊率已逐漸超過日漫,即便是被認為受日本二次元文化影響最深的B站,點擊率超過1000萬的國漫也有近十部。
這大概可以看作國漫「復興」的樂觀希望,因為視頻網站不僅是內容的生產者,更是內容的投資者、市場的轉化者。正是這些「腰部作品」(中游、小有成就)的更新換代,才使得《哪吒》等「頭部作品」(有較好口碑和影響力的優質作品)不至於曇花一現。正如《姜子牙》在撤檔聲明中所寫,導演曾說,作動畫不是一個人的破釜沉舟,而是一群人的齊心協力。
國漫崛起背後的「國」
在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上,「國漫崛起」有一億多個搜索紀錄,最直觀的原因是近兩年有幾部不錯的優質動漫出現,但這個數據背後其實體現出中國人對「國產」的強調。
對「國漫崛起」的呼籲與討論正如《流浪地球》的爆火,觀眾對科幻片的熱忱背後是對中國科幻的渴望。因此,「國漫崛起」的口號背後有《大聖歸來》這樣「頭部作品」的激勵與示範效應,有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引導,有行業人士的追求,但一個藏在背後的時代背景是中國因素的回歸。
中國導演張藝謀曾說,從《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到《哪吒》,近年來中國電影出現的「爆款」表達出了中國味道,表達了中國人的情懷和精神,無一例外都是典型的中國作品。其實不只在影視領域,近些年中國風類型歌曲在各大音樂平台的回歸;2019年火爆海外的古風美食博主李子柒;每逢中國傳統節日身着漢服的紅男綠女,這些現象背後都是中國元素的跳動。
這種元素回歸為什麼沒有在《功夫熊貓》上映時出現,為什麼沒有在《花木蘭》上映時出現,而是在近兩年?就國漫來說,這是行業的蓄積爆發,從更宏觀的背景來看,這是中國影響力增強的輻射效應。此外,《功夫熊貓》與《花木蘭》未必不是一個刺激。
上文刊登於第19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3日)〈《姜子牙》撤檔留下的思考:國漫崛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