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兩種韓國瑜 促成了此次的「藍營悲劇」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短短一年多,國民黨正式從美夢中醒來。過去國民黨常表示,「2008年時人民亦認為民進黨已無救,結果2012年照樣捲土重來。民間討厭聲浪雖大,但誰說國民黨已被拋入歷史灰燼?」2018年年底後國民黨更重拾自信。是故,朱立倫率先其衝表態願意參選後,黨內各要角也都各懷心思,而後有郭台銘橫空出世。

時至今日,近三百萬票差距,壓在「百年老黨」身上,雖不至於「拋入歷史灰燼」這般武斷結論,但亦不遠矣。國民黨內新生代跳出來「逼宮」老世代,台灣媒體一片全面檢討國民黨的聲浪,要角們、天王們,尷尬失語。

2020總統立委選舉國民黨大敗,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左5)12日號召多位黨內青壯派議員、幕僚,要求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退將吳斯懷辭職。(中央社)

韓國瑜雖說夢醒,但「韓流」曾經如此存在是抹不去的事實,也是台灣選舉歷史上的一個現象,「一介草根」奮鬥至此,人們可憐他有之、嘲笑有之,但多少會說一句──「唉,也是不容易。」至於對國民黨,可就連一點同情都沒有了。

選前韓國瑜在台北的那場造勢會,百萬庶民上街頭,昔日紅衫軍百萬人倒扁的盛況重出江湖,挺韓者精神一振,蔡英文支持者全力戒備,選情五五波為普遍分析,熟料結果揭曉後差距竟達快三百萬。這樣的魔幻劇,究竟如何形成的?選後這些分析文章,雖都算是「事後諸葛」,然而要想了解台灣社會,也只能反覆從一次次選舉結果中找到因果關聯,並推敲出台灣社會的當下現實。

其一,藍綠政黨的個人因素。雖說青年崛起,但台灣藍、綠版圖根基穩固,此次民進黨與國民黨在選戰中各自的操作仍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民進黨之成自不用說:成功打造了「香港議題」,黨內團結。因此國民黨之敗才成為選後媒體一片痛批的焦點。

韓國瑜敗選,支持者難以接受。(陳炯廷/多維新聞)

從朱立倫一馬當先到韓國瑜成功闖過黨內初選、鞏固韓粉,韓國瑜在無政績的情況下「落跑市長」之名本就像十字架一樣背在身上、甩都甩不掉,加上草根形象深植人心、有別於以往的國民黨候選人,德不配位罵聲有之、冷言質疑更有之。

在此情況下若國民黨傳統知識藍代表如朱立倫等全力輔選數個月,尚有挽救機會,惟國民黨眾人扭扭捏捏、各有盤算。所以此次大選,「韓不等於藍」、「投韓不投藍」、「投藍不投韓」等割裂始終存在。

其二,在此情況下,國民黨更無法將一些代表菁英、進步的標籤往韓國瑜身上拉,韓國瑜雖然「草根人設」極為成功,也確實吸引了對蔡英文不滿的軍公教、失意的外省人、基層本省大眾等支持者,但這數量顯然不夠。軍公教投韓國瑜,不是為了發大財,而是基於對蔡英文的怨氣;基層投韓國瑜,確實想改善兩岸關係「發大財」,惟這一群體並不是全部都倒戈。

韓國瑜11日晚間在高雄市黨部外正式發表敗選感言後,眼泛淚光拱手感謝支持者一路相挺。(中央社)

有更多台灣民眾,知道「亡國感」是選舉噱頭,但是「發大財」之語太「低端」(在這群中產看來),且韓國瑜展現出來能夠改善經濟、提振台灣產業的說服力又不足,甚至可能不如蔡政府「菁英」。

韓國瑜的人設非常割裂,在一邊人眼中是「救世主」,另一邊人眼中是「草包廢物」,蔡英文縱使在許多人眼裏無能,但並沒有這麼割裂的個人特質。大量的中間選民於是滑向蔡英文,反而在政黨票的部分,國民黨並未落後民進黨太多。

大量的中間選民滑向蔡英文。(中央社)

其三,於是,韓國瑜與蔡英文的這場競爭中,經濟民生、國防外交等議題都沒有被凸顯,因為台灣社會認為,「反正誰上都無法改變台灣現實」,於是香港、意識形態這種問題就被極致凸顯。此次的台灣大選,未以政策辯論為準,反而以「誰代表台灣價值」、「誰能捍衛台灣主權」這種情緒性語言為依歸。

在選舉前,假新聞、謠言、情緒霸佔社群網絡,選前誰也不知道真實的台灣民意究竟為何,也不知道自己所屬的「同温層」到底能代表多少台灣民意。韓國瑜、蔡英文的支持者,都在彼此的同温層,情緒地攻擊對方。

選舉政治中本來就會有的情緒與對立,就這樣被放大。於是選舉結束,這條撕裂的傷口仍在滲血。雖說「大家都是台灣人,都要為了台灣好」,但這樣的割裂,終是需要時間修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