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提案列林鄭為不受歡迎人物 台政客又把香港當民主遮羞布
台灣高雄市議會在12月23日本會期結束前,通過由民進黨、時代力量等跨黨派議員的提案,指香港自發生反修例事件以來,特首林鄭月娥用警察壓制示威民眾,使用武力不符比例,已觸犯香港人的權益。同時強調,「高雄是人權城市,提案要求市府把林鄭月娥列為高雄市不受歡迎人物,彰顯人權價值」。
從台灣政壇近期對香港「熱心」的喊話,再看到此次高雄市議員們的提案,可說代表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但是,這些被包裹在一起的「台灣人情味」,其實未必符合「現今」台灣民眾對民主政治與議員工作的期許。而且這些喊話和提案究竟劍指何方,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實在不必用林鄭或台灣藍綠來遮遮掩演,反而讓台灣民主本質性的問題被晾在一旁。
事實上,自香港「反修例」運動開展至今,台灣從蔡英文以降,民進黨政府已不知道說出多少次「台灣撐香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等口號。然而,針對香港部分公民團體、社運人士以及年輕學子希望台灣能夠訂立類似《難民法》的專法,讓參與示威的港人能借此赴台尋求庇護,得到的官方回應,卻多是「《港澳條例》、《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已提供足夠的法律基礎協助」的回應。
但是,這種打高空、模稜兩可的論述,對這些參加反修例的港人而言,其實毫無實質效益。甚至,如真要出外探訪台灣社會的輿論,多數聲音也不完全認同台灣需要為了香港而推動《難民法》或是《港澳條例》的修法。
再者,近期蔡英文與民進黨中央的言詞,悄悄地鮮少提及香港問題。由此可判斷,這些玩弄「亡國感」的政治人物們內心其實很清楚,若在2020年台灣大選的賽末點持續吃香港豆腐,恐怕引火自焚,招致台灣社會的反彈。畢竟,這些台灣政客只是乘着輿論打出「抗中」大旗,如實際要求他們有所作為,反倒像是縮頭烏龜,湊足百般理由搪塞。
那麼,回頭來看高雄市議員的提案,標題為「建請高雄市政府將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列為高雄市不受歡迎人物」,理由是林鄭月娥為首的港府,針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參與者,動用警察壓制示威民眾;向和平示威者發射催淚彈、布袋彈、橡膠子彈及水炮,使用武力不符合比例原則,更被指控阻礙醫護人員救護及記者採訪等。而作為一座人權都市的高雄,不能容許林鄭月娥的作為,並要求高雄市政府將其列為「不歡迎人物」。
坦白來說,光是以「高雄市」議員的頭銜提案指涉「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放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來看令人有牛頭不對馬嘴的錯亂感。畢竟,當前台灣和香港的關係,是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的規範來辦理,屬台灣政府較高層級的大陸委員會職權,非地方高雄市政府的權限。此前,就連韓國瑜到訪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陸委會也都有發表相關說明,督請「高雄市長」韓國瑜切勿觸及「中央職權」。
更進一步而言,這些市議員似乎將高雄市議會,自比為此前推動「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相關法案的美國國會。但畢竟別人是「美國的國會」,其動機是奠基於中美大國博弈。而台灣政府轄下的高雄市民意代表機關,不以當地民生建設為施政重點,卻把心力放在了香港事務,明顯就是在操作民粹情緒,根本上已脱離了身為民意代表的立意。換言之,這群把香港問題捲入了台灣政治鬥爭的高雄市議員,他們一方面控訴韓國瑜不顧市政、跑去選總統,但另一方面自己的提案作為難道不也是浪費了高雄市民的選票、糟蹋了台灣社會以引為傲的民主選舉?
與此同時,高雄長期以來由民進黨執政,除了一般施政外,這個城市確實少不了意識形態動員、政治掛帥,例如2006年台灣「倒扁」運動期間,民進黨封殺了「紅衫軍」進入高雄,又如2009年原市長陳菊以台灣發生「八八風災」為由,聯合其他民進黨縣市首長邀請達賴喇嘛訪台,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的動盪。直到2018年底才讓主張「政治0分、經濟100分」的韓國瑜翻盤轉為「藍天」,而這個中道理無非是高雄選民想擺脱「政治陰霾」,期待新任首長、民意代表共同將陳腐的高雄煥然一新,更彰顯台灣民主選舉制度結晶的可貴。
如今,這座城市卻因政治立場,屢屢為反而反,東拉西扯地將外部政治因素扯進高雄市政。就好比日前在高雄舉辦的「Wecare罷韓大遊行」,雖美其名是因為韓國瑜執政不佳、政策跳票等因素髮動罷免遊行,卻在隊伍之中見到「撐香港大隊」。那麼,試問罷免韓國瑜與「撐香港」有何關係?高雄市長能干預香港政府、社會運作?高雄市政府市議會能建立《難民法》、修繕《港澳條例》?
倘若前述答案為否,這一切不就說明了幕後使者「別有用心」,估計又打算寄希望於「台灣民主」,來製造「反中」輿論搭便車,甚至把香港作為台灣選舉「打韓」的政治籌碼。
如今高雄市議會通過由三位民進黨、兩位時代力量的議員提案(林鄭為不受歡迎人物),民進黨籍的就不用說了,畢竟有大型政黨的優勢,難以簡單撼動;反觀時代力量,當年乘着台灣輿論抗中、重視社會重分配的氛圍而得到民眾支持,現在卻成為「投機」的代名詞,不斷隨風舞動,不思眼前民生建設,並以此重建民意口碑,反而頻頻趁着選舉民粹情緒的流動,進一步火上澆油、推波助瀾,使其民主信用慘遭玷污,越來越像是一個走偏鋒的極端政黨。
總的來說,透過此次高雄市議會通過關於林鄭的提案觀察,台灣民主即便經過30年的磨合淬鍊,但民意代表們還是如此肆意妄為,始終讓政治凌駕於民生之上,盡是流露出政客的投機本性,不着眼於當地居民的社會福祉。這對於台灣民主長遠來看,是相當不利的。日前由於「罷韓」遊行人數爭議,衍伸出了「民主遮羞布」的話題,而高雄市泛綠議員提案將林鄭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難道也是把香港騷亂拿來當作台灣民主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