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外交不落下風 俄羅斯「示範」對華談判4式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2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作視像連線,共同啟動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正式對中國供給天然氣。俄羅斯30年內將向中國市場供氣超1萬億立方米:該項目還是世界上距離最長的「輸氣管道」,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中國長三角,長逾8000公里。
早在這項工程前,中俄能源合作已如火如荼,其中又以中俄原油管道為先聲;近年有指中國的談判地位太強,對手難以還價,俄羅斯則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去年《中國經濟周刊》刊登〈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談判紀實〉,為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現身說法之作,內容便透露俄方「交易的藝術」。

知己知彼方可以逸待勞

張國寶一文開門見山:「俄方對我們十分在意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非常清楚,他們在談判中謀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常常將我方關切的中俄原油管道與俄羅斯關切的其他項目掛鉤。」可見俄羅斯由一開始就「知己知彼」,得悉中方有多著緊這個項目,於是利用這一點不斷「爭取」更多利益。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新華社)

張國寶便提到:「他們在協定文本中希望寫進田灣核電站的三、四號機組仍採用俄羅斯原子能公司的技術設備;他們不能只是向中國出口原油,要求在天津投資煉油廠和加油站;要求寫進中國每年從俄羅斯進口1500萬噸煤炭;希望中方擴大進口俄羅斯電力等等。」後來至少頭兩項成事,俄方「成功爭取」。

既然知道對手比我著急,俄羅斯亦進而「以逸待勞」,由商談到完工足足用了15年,其間雙方交手情況如下:「由於中俄之間長期存在的隔閡,雙方都有戒心,對協定內容都非常小心,為哪句話在前,哪個條款在前也爭論不休。文本除中俄兩國文字以外,還必須在英、法語中選擇一種文字作為副本。」

熟悉中國體制「分而治之」

一如上述,俄方在漫長談判中不斷獲得「新讓步」,可是除了一開始就摸清楚中方底牌,該國也自有其「交易的藝術」,反映其對中國體制認識之深,以及必要時下重手的狠勁。

中方代表團牽涉眾多機關,利益並不一致,北京為防「中國國內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會被俄方利用」,指定中石油作代表。豈料中石化不甘「被邊緣化」,「私下也買了俄石油的兩億美元股票」,兼且商議建設另一條管道,直到國務院高層出面勸阻才中止。

俄方的「分而治之」不止於此。張國寶代表發改委出面談判,樂於見到項目做得「愈大愈強」,遇上俄方乘興「探討俄羅斯向中國每年出口3000萬噸原油」,他便欣然同意納入草案。不過中方的銀行界代表卻反彈甚大,質疑這一句承諾是否「與(額外)250億美元貸款掛鉤」。

「臨門倒戈」促成優惠條件

雖然張國寶不以為然,但銀行界代表的憂慮不無道理。事緣在原協議中,俄方以缺乏供應1500萬噸原油的產能,「成功爭取」中方提供150億美元貸款,後來更增至250億美元。如今發改委加一句展望供應3000萬噸,「良好願景」由張國寶提出,未來貸款和風險就由銀行承擔,該代表的反應其實是意料之內。

2009年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張國寶當時任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他於2019年10月去世。(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最終一如既往,俄方總會「成功爭取」,雙方於2013年正式商定增產至3000萬噸,並於2018年正式投產。

無論如何,張國寶便坦言「俄方經常在最後關頭生變」,若講最誇張的「臨門倒戈」例子,當算是2009年兩國元首見證協議簽署之際。當時俄方即場要求更改內容,認為俄石油公司和俄管道公司要分別貸、分別還,由統一處理改為分別立約。中方隨即答應並修改文本,最襠比原定時間遲3小時完成簽約儀式。

驟眼看中方好像處處退讓,但正如張國寶所暗示,中國原油供應依賴海運,中俄原油管道有其「戰略意義」,保障能源安全。談判過程亦展示出,如果北京認定方向,是有能力整合內部利益集團,組織數萬幹部,不憚於以十多年時間完成目標,關鍵時刻可以大刀闊斧,不會執著於一時三刻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