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牴觸 將嚴重挑戰中國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昔日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總統大選時不斷提「China」,「China、China、China」還被美國網民編成一個段子諷刺特朗普。不料,時過三年,美國各界,也開始「China、China、China」。

在過去中國經濟起飛的十多年中,西方媒體較多的報道大約是兩類:買買買的大陸游客,以及「中國是否會民主化」。但隨着中國在硬實力上讓美國為主的西方開始有危機,加之中國政治未朝向西方期望的方向走,對中國的獵奇,更多的被威脅感取代。

中國自然會認為,中國威脅論高唱十多年,有什麼稀奇?但昔日中國威脅論只存在於紙上談兵,外國人看到買買買的中國遊客也大多一句「暴發戶」了事。但當中國在世界的存在感及影響力使歐美社會警惕,情況將另當別論。

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世界開始警惕中國。(視覺中國)

近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西方報道:澳洲對中國感到越來越威脅、中美兩大國是否會有第二次冷戰,亦有西方學者在主流媒體上投書寫道,中國崛起與昔日蘇聯不相同,且「更難對付」。

昔日許多自由派人士不斷痛批特朗普挑起民粹,但如今這些主流媒體上充斥的威脅論與恐懼,同樣可能提高社會對於華人的痛恨與恐懼,反華現象,也已出現在以民主自由為傲的西方國家,只是現在人們仍以個別案例視之罷了。

中國官媒常批評的「境外敵對勢力」,看在另一方眼中可能並非針對中國人、而是「反共」──在港、台社會,這幾年同樣出現類似的聲音,「不是反對中國人,而是反對中共」。

當然,究竟是真正以人權考量而「反對中共」、抑或是害怕光輝歷史不再,人人各有看法。

但無可否認,「中國崛起」唱了二十多年,以前是教科書,如今成真,挑戰了「先進發達國家/地區」人們既有價值觀,這可能造成強烈反撲。

西方學者馬丁(Martin Jacques)的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網絡圖片)

2010年時,西方學者馬丁(Martin Jacques)寫了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英文名是「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這標題就道明瞭西方的警惕──西方世界「結束」。

從現在回望2010,會發現「中國焦慮」,不但沒有隨着中西交流減少,反而倍速增加。

在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70年之際,德國記者Frank Sieren在德國媒體上寫下自己的看法(以下內容引述「德國之聲」),「直到今天, 我們依然低估中國,因為,在歐洲和美國的我們更願談論中國的弱點,而非它的強處。不過,現在我們感覺到了:我們不再能否認中國的崛起了。」

「對於這一格局的變化,西方越早作出調整,越能使西方的觀念融入新的世界秩序......中國人雖無意讓我們皈依,但他們也不會等待我們。全球平等世紀早已開始了。」

儘管「全球平等」,很快地,一樁樁新聞事件將中國與西方塑造得越發對立。華為、新疆、香港,近期打開各西方媒體,會發現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德國主流媒體,都非常「同仇敵愾」。

新疆「再教育營」遭到西方輿論猛烈抨擊。(網絡圖片)

誠然,中國會說,西方與中國並非對立,兩者有很大合作空間,這是事實,但是,西方社會的「被迫習慣、無奈接受」,民眾所存在的情緒、害怕與怨氣中國更不可忽視。當特朗普義無反顧地開始一場貿易戰,當西方國家開始害怕華為影響國家安全,這些雖非不可談判,但「西方焦慮」,已經開始往上漲,若中國持續發展,也將勢必很快到達沸騰點。

中國固然覺得自己是和平崛起、自己過去備受欺侮十足委屈,但人性,永遠會站在以自己為出發點。中國委屈,西方焦慮,都合情理,且民主國家甚至會因為選舉將這種焦慮販賣到極致。

下一個二十年,對於中國而言,可能有貿易戰、有更多西方國家高呼抵制,亦可能面對一場全球的反華(或反共)浪潮。如何與各國溝通,將是中國執政者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