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孟晚舟被捕事件一周年 中美博弈攻守互換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引渡聆訊案將於2020年1月開庭審理,日前,加拿大等13家國際媒體向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高法院提出視頻和網絡轉播聆訊過程的請求,據悉,該請求遭到孟晚舟律師及控方的一致反對,理由或因擔憂美國干擾庭審。
從一年前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華機場被當地警方逮捕,雖然至今孟晚舟的脱困之路仍顯艱辛,但是,過去的一年,從華為到中國政府圍繞着孟晚舟及孟晚舟背後的政治因素與美國的博弈仍值得關注。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應美國政府司法互助要求逮捕在温哥華轉機的孟晚舟,從而引發涉及中、美、加三國的司法、政治、外交事件。
孟晚舟被捕正因其多重身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之女、華為首席財務官兼副董事長。作為其父,孟晚舟被捕,任正非的變化給外界的觀感是極為明顯的,從此前的低調著稱開始頻頻公開接受採訪,從談孟晚舟到談華為,再到談對中美關係的認知,儘管他很少談及孟晚舟而多是談論華為,儘量以華為創始人的身份對外,但可以理解政治災難後的親情可貴。
作為孟晚舟的任職公司,華為是孟晚舟事件後第一時間發聲回應的涉事方,儘管那已是北京時間的12月6日,距離孟晚舟被捕已過去5天時間。但在處理孟晚舟事件的過程中,華為也是站在最前面的角色。在孟晚舟事件上,華為也經歷了一個明顯的轉變,從首次回應「相信加拿大及美國法律體系最終會給出公正結論」儘量展現出合作的態度,到孟晚舟事件的政治化色彩越濃,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動作也愈加明顯,可以看到華為的反擊力度也十分強烈。
從任正非的公開採訪進行的輿論攻勢,到2019年3月1日加拿大司法部正是啟動對孟晚舟的引渡程序後,孟晚舟隨即指控加拿大聯邦政府、加拿大邊境服務局以及加拿大皇家騎警嚴重侵犯自己的憲法權利,華為隨即指控美國政府涉嫌入侵華為服務器等為美國政府送上一紙訟狀。2019年11月初,孟晚舟律師團再指控,加拿大皇家騎警(RCMP)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進行「秘密刑事調查」,違反引渡法,尋求將孟晚舟從引渡程序中脱困。坦誠講,作為一個企業,被一個超級大國舉一國之力瞄準打擊,華為的處理方式可以被稱為一個典型案例。當然,正面的交鋒可以顯示出一個企業的勇氣可嘉,但大概率不可能為華為贏得勝利。因此,孟晚舟給華為帶來的與其說是改變不如說是觸動。
由於忽如其來的孟晚舟事件,這家公司被格外關注。當然,這一切或許並非華為所想,孟晚舟風波不僅改變了任正非的處事風格,也使得華為這家公司推上一個緊張而急迫的軌道。無論是任正非還是華為都透露出這樣一個共同認知,面對挑戰與威脅,尤其是能量大過自己的對手,最根本的方法從來都不是莽撞的正面交鋒,而是強化自己。任正非不止一次地向外表態,美國的打擊讓華為更加強大,通過根據網絡上流傳出的多份華為內部文件顯示,孟晚舟事件後華為開始更大力度的內部改革與外部市場擴張。面對「五連聯盟」對華為的圍攻,華為果斷拋棄美國市場,在歐洲拿下多個5G大單,使得「五眼聯盟」內部不攻自破;面對2019年5月美國的斷供威脅,華為祭出「備胎轉正」,迫使美國一再將華為禁令延期。
也許在美國的一系列讓步舉措中,並非華為的一己之力所推動,但其仍然示範了以小博大,也體現了中國企業的危機意識,公關意識與特有的「自力更生」的中國氣質。
事實上,無論是孟晚舟被捕的時機,還是美國在對付華為上所顯露出來的意圖,外界皆知,孟晚舟被捕背後是打擊中國科技遏制中國發展的美國計劃。但迫於美國對華為的指控,北京雖然有心,但要直接出面干涉,所受限制也非常多。再加上美國處心積慮將孟晚舟事件與中美貿易談判掛鈎,試圖讓中國在談判上讓步,因此,直接來看,中國官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的反應除了外交系統的表態外似乎採取的動作並不多。但北京仍然做了不少的努力。
對加拿大施壓是北京系列行動的其中一個。2018年12月7日,孟晚舟的首次保釋聽證會並未作出裁決,隨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緊急召見加拿大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並放「立即釋放被拘押人員,否則加方要為此承擔全部責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中方絕不會坐視不管」。此外中國官方也做了不少的實際動作。
2018年12月11日,孟晚舟成功保釋,但在保釋前一天,加拿大外交官東北亞前高級顧問康明凱在在北京被國家安全機關拘留,隨後北京再證實另有兩名加拿大公民在中國被捕,這引發加拿大內部爭議是否要為美國的指令而買單。此外,中國在3月、6月又分別以「發現有害生物為由」禁止加拿大油菜籽進口,此舉影響了加拿大近半油菜籽的市場份額;以「從加拿大進口的豬肉中發現了一種在中國被禁止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為由暫停進口加拿大豬肉。儘管北京從未承認這一系列動作是針對加拿大拘捕孟晚舟的報復,但日前,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在被問到中國重新恢復對加拿大進口豬牛肉時,卻罕見主動提到「釋放孟晚舟」的話題,暗示孟晚舟仍是中加破冰的關鍵。
當然,北京施壓加拿大解決的是孟晚舟的具體事務,而真正的矛盾來源與對手仍然是美國。正如任正非曾說過的,華為不過是中美矛盾之間的一粒「芝麻」。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官方除了在孟晚舟的具體事務上進行表態,一直很謹慎地將孟晚舟與中美貿易談判混合看待。說實話,在解決孟晚舟事件上,北京直接對美國使用的措施並不多,除非將孟晚舟納入談判議題,華為曾暗示不選擇這一途徑,北京並未對此進行過表態。但北京志在釜底抽薪,除了為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待遇爭取話語權,加大5G布局力度,在過去的一年還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即華為的禁令已經三次延期,而貿易談判也走向分階段協議的解決方式。
時間再回到一年前,彼時孟晚舟被捕,中國領導人在阿根廷跟美國達成承諾,進口美國農產品,90天內開始與美國向中國提出的「技術轉讓、知識產權、非關税壁壘、網絡竊取和農業等貿易」議題進行談判。時間已過去一年,儘管孟晚舟案,中美貿易協商都還沒有最終答案,但對於中國來說,事情的走向已經出現了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