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縱論城市治理:甚麼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撰文:蕭予 泉野
出版:更新:

11月8日,由安邦智庫(ANBOUND)主辦的2019中國POD城市發展論壇在成都召開。此次論壇以「POD,人與城市」為主題,邀請了產學研等各界代表們深入交流研討當前城市病等突出問題的系統性城市解決方案,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走過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帶來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隨之產生,比如債務的急劇增長,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城市空間的不合理,資產價格的大幅增長,成本的大幅上升,社會矛盾激化等諸多問題不斷湧現。

談及城市治理,參與討論的各界代表都將重點放在人文關懷。(安邦智庫)

安邦智庫(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先生曾多次指出:中國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是速度問題。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個多百分點,如今已達60%左右,城鎮常住人口由1.7億人增加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60多個……中國用了很短的時間,實現了別人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做成的事情。而這樣的速度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壓縮了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問題的自我修復、自我適應的空間。

針對中國城市紛繁複雜的問題,2017年,陳功先生總結數十年來的城市問題研究成果,並加以創新,提出了系統的城市解決方案——POD理念(PEDESTRIAN-ORIENTED DEVELOPMENT)。該方案,突出「均衡」,強調適度,強調長遠。在歷史的窗口中觀察,POD理念是客觀而穩健的選擇。

安邦智庫城市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馮豔在會議現場做主題演講。(安邦智庫)

安邦智庫城市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馮豔女士在論壇中表示,中國的城市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抱怨來自四面八方,是一種系統問題。面對系統問題,解決方案也必須是系統的。POD理念就是這樣的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強調的是,人在城市開發中的第一優先級地位,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城市解決方案,它囊括了從城市規劃、街道、產業、建築、環境、文化以及消費等諸多方面,理順、整合原有的專業分支為城市建設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在今年8月份視察蘭州的時候強調: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過得更幸福。11月份視察上海,再次提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閒、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縱觀POD的14個核心原則我們不難發現,習近平提出的要求,POD均有囊括。這是一個城市從規劃到設計,從生產到居住,從街道到消費的城市政策和設計原則的系統集成。

RAND公司的社會和經濟福祉事務副總裁兼董事、高級政策研究員Anita Chandra在發言中指出,人是城市建設的核心。(安邦智庫)

在論壇中,美國智庫RAND公司的社會和經濟福祉事務副總裁兼董事、高級政策研究員Anita Chandra指出,城市為人而建,因人而興。人是城市建設的核心。然而,「鋪天蓋地」的城市化進程,讓中國城市愈發偏離本心,城市建設和居民利益似乎正沿着兩條不同的路徑,漸行漸遠。為幫助中國城市彌補社會和經濟福祉發展方面的不足與遺憾,Chandra博士從國內外城市設計和規劃中,選取了最具典型性的方案內容,為中國城市促進社區和公民福祉整合,提供了諸多新的可能。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規劃院的吳學增院長總結髮言時表示,城市不怕大,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聚焦人性化尺度。(安邦智庫)

來自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規劃院的吳學增院長認為,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城市病不斷凸顯。這些問題,大家最終歸結為城市的尺度問題。認為是因為城市的大而導致的。所以城市的尺度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以人們的出行模式為依託,充分考慮人們的自然感受的情況下,聚焦城市的人性化尺度的問題。並且將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作為案例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城市的擴張有一些借鑑意義。

美國費城城市問題研究機構Econsult Solutions 總裁兼創始人Richard P. Voith呼籲在城市化建設中給城市居民的生活投入更多關注。(安邦智庫)

美國費城城市問題研究機構Econsult Solutions 總裁兼創始人Richard P. Voith先生在論壇中表示,中國走過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為了跟上城市化一路奔馳的腳步,人們只得將所有精力傾注在基礎設施的物質建設上,對於人的關注越來越少。在這種模式下,被迅速「拔高」的中國城市難免患上「骨質疏鬆」的頑疾,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莫過於,導致的通勤時間過長、生產互動減少、生活質量降低。他相信,隨着建築和其他領域創新技術的不斷湧現,未來30年,中國將有一個絕佳的機會重塑出更高效,更高產,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而在此過程中,在可步行性、人口規模、混合用途開發、緊湊型開發、集聚經濟以及高效數字化出行等諸多方面均藴藏着巨大的潛力,為中國人民和企業帶來利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周榕強調增加城市人文感的能量網絡。(安邦智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周榕也發表了演講,從他的視角看來,一座城市的人文感主要來自城市中非功利性活動的內容與品質,而以功能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城市則把人類在城市中非功利性活動的空間壓到最低。例如人們在城市中的行走,被狹隘的「城市交通」所定義和侷限,造成了城市對市民人文權利的隱性剝奪。而良好的城市設計,可以讓城市中形形色色的非功利性公共空間,成為增加城市人文感的能量網絡。

美國費城城市更新項目的關鍵人物,Voith & Mactavish Architects 的合夥創始人Daniela Holt Voith提出在城市化建設中加入多元混合開發模式。(安邦智庫)

作為費城分區法委會的一員,美國費城城市更新項目的關鍵人物,Voith & Mactavish Architects 的合夥創始人Daniela Holt Voith女士認為,在過去數十年中,中國建築環境的迅速生長和交通設施的迅速蔓延,令人驚歎,但過快的城市建設速度,為中國發展帶來助力的同時,也為城市的未來埋下了隱患。未來是否有可能讓城市建設既保量又保質?不如從擺正生活方式和居民健康的優先級入手,從縮短通勤時間、建設適宜步行的環境、倡導多元混合的綜合開發開始!Daniela Voith女士介紹了此前由她參與的費城城市更新項目的經驗,10餘年後的今天,得益於當年以人為本的城市更新工作,美國費城的城市居民可以品位城市悠久歷史,享受迷人環境。除此之外,多元混合開發模式也不斷為城市創造着驚喜。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旭建築設計公司的副總建築師常清表示,找回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尊嚴,才能喚醒城市的活力。(安邦智庫)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旭建築設計公司的副總建築師常清先生也在11月8日到達了現場,他認為,房地產開發是近30年來中國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和手段。房地產一路發展至今產品設計已達到了極致,用地規劃管理手段也基本固化。對照設計精美的房地產建築和小區,僅靠用地規劃指標控制的城市明顯缺乏設計,以人為本在城市一級的空間中得不到真正貫徹落實,城市道路只是服務房地產項目的設施而已,缺乏自己的靈魂和意義。建築需要設計,城市更需要設計,在這個觀念上中國走了大量彎路,是到彌補修復的時候了。只有建立在系統性思維模式基礎上的城市設計,才能找回人在城市中生存的尊嚴,才能喚醒城市的活力。

香港鐵路公司的物業規劃首席顧問姚展。(安邦智庫)

香港鐵路公司的物業規劃首席顧問姚展先生,也在論壇上表達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香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於中環商業核心區透過公私合作在商廈重建時加建天橋,逐步形成一個多層次天橋隧道系統,方便了人員的流動,搞活了大廈的商場,也減小了人車爭路的問題。這為香港累積了寶貴經驗,香港對軌道沿線的POD改造也從那個時候便逐漸開始了。

成都集火實驗室的創始人劉洋。(安邦智庫)

作為成都集火實驗室的創始人,劉洋先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城市更新工作的踐行者,從他的角度來看,中國正面臨第二次再城市化浪潮的機遇與挑戰,城市不再只是生產要素的集合,同樣也是美好生活的關鍵生產力。自下而上的制度供給,將給未來城市提供一張架構化的共享拼圖。城市活力的關鍵在於如何構建新的共同生活契約。深度理解與闡釋POD原則背後的空間發展倫理與社會生產機制,是集火實驗室創始人劉洋先生這次演講的核心論題。

可以說,此次論壇活動結束所意味的不僅僅是中國一次城市規劃領域思想盛宴的落幕,更應該是中國實行「以人為本」理念作為城市發展哲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