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未能「殺死」海康威視 美國制裁行動進退維谷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大概美國沒有想到,對付中國的科技企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對華為的打擊不僅沒有速勝,反而陷入道德危機。而針對海康示威、大華科技等中國企業的最新 「制裁」行動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據華爾街日報10月21日披露,在美國禁止購買中國製造的監控設備後,美國軍事設施和其他政府場所仍在使用數千部中國製造的監控攝像頭。2018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規模7,170億美元的國防政策法案,方案內容涉及禁止美國政府 購買中國製造的監視攝像頭,其中包括浙江海康威視(Hik vision)、大華科技(Dahua Technology)。但在今年8月中旬,該項銷售禁令生效後,海康威視和大華的攝像頭仍然可以在美國政府經營的一個供政府部門和機構採購設備的平台上買到。

2015年5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期間到訪了海康威視,還勉勵科技人員多出成果。(新華社)

為何美國政府苦心孤詣的對華科技「制裁」行動最終難以推行下去?原因大概有這樣兩個方面。一則是美國的制裁政策在執行上遇到了困難,二則,中國科技企業的應對之策扛住了美國的預期壓力。

首先說,美國自身的問題。美國政府官員坦誠,各機構遲遲沒有將這些被明令禁止的中國科技產品從各自的網絡中移除,部分原因在於替代這些產品的成本和複雜性,美國國防法案政府只明確要採購機構淘汰中國科技產品的計劃,卻沒有討論如何為此分配資金。且因為錯綜複雜的供應鏈,聯邦機構很難識別哪些攝像設備來自中國。

不僅是具體操作上的技術型問題,甚至美國的執行部門並不完全相信政府要求「抵制」中國科技產品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我們知道這些生產攝像設備的是中國公司,但我不相信在美國安裝的海康威視生產的攝像頭每天都被用來為中國監控?」

總之,美國國內限制使用中國設備的努力在執行上遇到了障礙,導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強勢「狙殺」中國科技企業的政策淪為了白宮高層的「一廂情願」。

其次,中國的科技企業應對得當,有效削減了美國「制裁」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果說,此前美國對中興的狙擊來的猝不及防,讓其嚐到了對中國科技企業下手的甜頭,那麼自華為開始,美國的對華科技戰正步步陷入泥潭。中興的「脆敗」讓中國企業有了警醒,尤其是華為與美國的周旋為中國企業作出了表率。

自孟晚舟加拿大被捕,美國針對華為的打壓政策正式被揭開了「蓋子」,今年3月,華為強力反擊美國政府,於德克薩斯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法律訴訟,對《國防授權法案》中的相關條款發起挑戰。另一方面,華為先後推出「備胎轉正」計劃、鴻蒙操作系統以宣示不懼美國斷供華為的威脅。根據華為最近的業績顯示,在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26%的推動下,華為2019年前9個月營收增長24%,而在美國一路圍追堵截的5G項目上,迄今為止華為已在全球範圍內簽署了60多項5G商業合同。

通過「中興事件」,美國嚐到了對中國科技企業下手的甜頭。(網絡圖片)

目前來看,華為的應對技術越來越嫻熟,反而在長久的僵持之下,美國的企業面臨更為棘手的麻煩。因為8月美國政府將華為購買美國產品的「臨時通用許可證」再延長90天的期限將至,儘管美國政府同意部分企業可向華為銷售產品,但許多美企仍未獲得相關許可,丟失美國訂單的影響正在顯現。

美國科技公司美光(Micron Technology, Inc.)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許可申請遲遲得不到批覆,可能導致銷售下滑局面在未來幾個季度進一步惡化。美國的智庫也發出警告,除非禁令能成功『殺死』華為,否則結果將是導致美國在許多技術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下降,這將損害而不是有助於美國的技術競爭力。

中國只能博覽會上的海康威視展台。(資料圖片)

美國企業所面臨的壓力正在與美國政府的政策產生碰撞,據美國彭博社報道,知情人透露,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及其律師在與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官員的閉門會議中爭論不斷,稱將他們最大客戶之一華為列入黑名單不利於他們的業務開展,許多業內高管對美國政府的最終目標感到困惑,也無法明確何時才能得到政府許可。

針對10月初美國商務部將包括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科大訊飛等在內的28家中國機構列入其實體清單的行動,雖然當天海康威視、大華科技股市一度停牌,但在短時間的過渡後,海康威視迎來一週看漲。且在,美國對華科技企業的「禁售令」生效近半個月後,海康威視在近日的業績說明會上透露,在遵守美國出口管制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目前大部分美國供應商都已經陸續恢復供貨,為了應對美國斷供的壓力存在,該公司已經制定了短期與長期計劃。

從中興到華為再到海康威視,在美國單方面發起的對華科技企業「制裁」行動中,雖然中國企業一度受到不小的影響,但在貿易全球化的影響下以及中國企業的激烈反抗,美國內部的負面效應正在困擾政府的選擇。而美國政府所展現出來的「強硬」實際上也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