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四中】會前高層分頭忙碌 中南海面臨三大挑戰
類似於北戴河休假前的政治局常委們的分頭調研,這次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前夕,中共多位高層再現一輪分工明確的內政外交行動。
截止北京時間10月21日,外界的「千呼萬喚」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仍然未拉開帷幕。如果不出意外,料將於今年10月底召開。此前8月30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四中全會將在10月份召開,並未指定具體日期。從中共高層近期的忙碌行程看,只有在10月底才有符合四中全會的空檔時間。
忙碌的中共高層
最新的新聞動向顯示,北京時間10月21日,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21日上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兼任中國國家主席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向論壇發去賀信,並由出席開幕式的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代為宣讀。
此前一天的10月20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中國浙江烏鎮開幕,習近平也給出賀信。在前兩天,即10月18日,習近平還曾赴湖北武漢參加席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
同是10月20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被報道正在出席為其兩天的第三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而在此之後,胡還要訪問薩摩亞、菲律賓。而中共十九大之後被稱為「第八常委」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也被報道以「習特使」的身份赴印尼首都雅加達出席10月20日舉行的佐科(Joko Widodo)總統就職儀式,隨後的10月22日,王岐山將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慶典。
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10月21日至26日第十三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將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慄戰書作為會議主持人員自然也無法分身。所以,只有10月27日至31日的5天空檔期才適合往常會期大致為4天的四中全會。
其實不僅是近幾天,類似於北戴河休假前中共高層會有一波集中的分頭調研,這次四中全會之前,中共高層同樣有一輪頻度明顯提高的對外訪問和對內調研。從習近平在尼泊爾的「企圖在中國任何地區搞分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警告,到李克強的「實體經濟困難突出,國內需求疲弱」表述,再到這次四中全會的主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論是外界關切的中南海行動,還是中共高層念茲在茲的需要「鬥爭」的難題,無不圍繞着國家分裂力量抬頭、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國家政治制度不完善、官員能力不足這三重挑戰。
分裂力量抬頭
北京時間10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對尼泊爾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除了關於兩國合作的報道,還有題為《習近平:任何分裂中國企圖都是痴心妄想》、全篇只有122個漢字的報道:「奧利(尼泊爾總理,筆者注)表示,尼方堅定支持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也決不允許任何勢力利用尼泊爾領土從事反華分裂活動。習近平強調,任何人企圖在中國任何地區搞分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任何支持分裂中國的外部勢力只能被中國人民視為痴心妄想!」
習近平選擇在外訪期間作出如此表述引發外界的意外和解讀。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此番講話,不僅是要藉此重新展現其打擊地區分離主義的決心,具體領域包括西藏、新疆、香港與台灣等,也是對美國干預香港等中國國內問題的警告。
相對而言,西藏和新疆的民族分裂勢力在中共多年的經濟發展和高壓維穩之下,相比過去矛盾已經有所緩解。但是香港卻爆發了迴歸22年來最大的局勢動盪,且態勢趨於失控、出現和中國境外力量勾結的港獨聲音,台灣部分政客也藉機展現「反中拒統」姿態來影響選舉。最典型的事例是今年7月,高調喊出「香港正在美國的敵營裏為美國而戰」的壹傳媒老闆黎智英(Jimmy Lai Chee-ying),受到華府高規格的接待。而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則透過發表對於香港「反修例」遊行的看法,提出「守住台灣,撐住香港」的口號、明確反對「一國兩制」,再次展現「反中拒統」的強硬姿態,最終贏得黨內初選,獲得民進黨2020總統候選人的資格。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不僅是習近平在尼泊爾外訪時談及分裂主義讓外界以外,近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於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情況的坦誠同樣讓外界吃驚。
10月14日至15日,李克強到位於中國西部的陝西省考察,期間召集包括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省長劉國中和江蘇省長吳政隆、河南省長陳潤兒、湖北省長王曉東、廣東省長馬興瑞在內的幾地大員舉行「部分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
此次會議李對中國經濟形勢發出了警示:實體經濟困難突出,國內需求疲弱,一些食品因供求關係變化價格上升,一些地方發展動力不足。這是中共高層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最新判斷,其坦誠姿態令外界意外。
因為就在不到一年之前,即2018年底在江蘇南京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當時的會議雖然明確了「國際國內各種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但仍然樂觀表示「鞏固和發展長期向好趨勢」。甚至在今年7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增長6.2%時,在緊隨其後的中國經濟形勢專家與企業家座談會上,李克強還稱「上半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顯示了中國經濟巨大韌性」,且中國的市場活躍度,就業,居民收入以及生態環境等指標均好於預期。
今年3月中國全國兩會時,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今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預期是:GDP總值增長6%至6.5%。數據顯示,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6.4%,二季度為6.2%,10月18日官方剛剛公布的第三季度的GDP增速為6%,連續下探中國近30年來GDP最低增速。李克強此番坦率承認中國經濟發展「困難突出」,一方面彰顯中國經濟承壓加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中國經濟面臨困局的清醒認知。
官僚主義新形勢出現
眾所周知,本次四中全會的主題是「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這裏面除了頂層設計所包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還包含「治理能力」。而治理能力當然就是整個中共官員系統的能力。
一個國家之變,首在官僚系統。四十多年改革歷程給中國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之相伴的是中國龐大官僚系統的種種弊病。「政令不出中南海」,「山頭主義」、「寧左勿右」、「官員無為」、「兩面人」是其中最為典型突出的五種,它們是中國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而中共這一代領導集體在十八大之後,無論是反腐、整風還是黨建,其核心主旨之一就是與這些「弊病」作鬥爭。
也因此,曾經長久存在中共官場的政令不出中南海、山頭主義和「寧左勿右」等弊端得到整飭。但是,伴隨着中共反腐,整風等措施推行而產生的一種官僚系統「軟抵抗」情緒,在近年開始出現並引發外界關注,那就是為官不為——目前在中國地方,從省級到基層一線,有很大一部分官員因為反腐、整 風、不敢出風頭以及公務員隊伍不穩而出現「畏難」情況,在政治上表現為群眾路線運動下不得發牢騷的「不敢說」,在經濟上表現為經濟結構轉型而導致的「不敢 做」,伴隨着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心態,整個官場呈現出一種「迷茫」和「不為」的狀態。
對此,習近平,李克強等人有清醒的認識,也曾多次斥責這種現象。李克強曾一度於2014年5月的短短半個月內,5次提及官員執行力的問題。表示「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着『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說得難聽點,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 儘管中共高層已經對此有了清醒的認識,並通過不斷釋放信號和制度化的要求去遏制這種「官僚主義」,但是也要看到,仍然在基層政權中,「官員無為」還是頑固的存在,如何破解,中南海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