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炒鞋」風氣盛 人行警告會助長金融風險 要求加強監測控管
內地今年興起炒賣限量版波鞋的風氣,可觀的轉手利潤吸引不少大學生作為謀財之道,「靠炒鞋實現財務自由」、「這一屆95後月入百萬」等話題層出不窮,甚至衍生出「雲炒鞋」、「鞋期貨」等概念。
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於近日發布《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警告「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槓桿資金入場還會助長金融風險,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千元波鞋炒至2萬
內媒報道指,某品牌一款波鞋最近一段時間在二手市場上熱度最高,其發售價格為1899元(人民幣,下同),在「炒鞋」平台上已高達萬元,並持續吸引着不少人的搶購。發售價格在1299元的另一款波鞋,在二手市場的價格更曾超過兩萬元,近幾個月因熱度降低,價格跌到1萬多元。
據悉,「炒鞋」現象呈現參與者數量多、交易量大、價格波動劇烈等特徵。購買者的不斷加入持續提升波鞋在二手市場的倒賣價格,一雙鞋子往往會經過多輪倒賣,層層溢價,例如Nike全品牌溢價幅度超過58%。此外,「炒鞋」還刺激一些無良廠商趁機生產銷售仿製波鞋。
玩家開「交易所」炒期貨
據介紹,更有「炒鞋」玩家順勢開發App,開設「交易所」,鞋子可當作股票來低買高賣,整個交易過程中並不需要現貨,轉讓鞋子所有權就可以輕鬆實現盈利。
今年7月,內媒曾披露一名「97後」球鞋愛好者「劉餅乾」因炒鞋生意而身負巨債。由於波鞋價格瘋漲導致供貨鏈斷裂,「劉餅乾」的貨源無法承擔其愈來愈大的發貨量,便在明知缺貨的情況下放貨,再把收到的貨款賠付給之前的買家。隨後「劉餅乾」被多名債主舉報,於7月中旬被成都警方刑事拘留30日,涉案金額達千萬元。
人行:防止「炒鞋」亂象事態蔓延
人行簡報稱,內地已經有超過10個「炒鞋」平台,且如同股票有大量參與者和交易量,而且價格波動劇烈,「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簡報指出,「炒鞋」值得關注的問題包括: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交易量巨大;部份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金融風險;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針對這些亂象,簡報中要求各義務機構提高對「炒鞋」的關注和研究,加強對相關反洗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認真對照上述業務風險,及時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對「炒鞋」背後潛在的金融風險做到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防止「炒鞋」亂象事態蔓延,防範群體性金融事件,引導理性消費和投資,發現相關情況及時上報。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