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陸登陸作戰能力:075型兩棲攻擊艦背後兩岸戰略選擇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9月25日,中國大陸滬東造船廠下水首艘075型兩棲攻擊艦。這一排水量與美國黃蜂級匹敵、具有較強突防能力的兩棲戰艦標誌着中國大陸登陸作戰環境中將「如虎添翼」。

這被外界視為對台灣的直接威脅。當天,075型下水的消息即在台灣引起輿論騷動。台灣國防部長嚴德發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答覆立委質詢時承認,作為登陸作戰載具,075型兩棲攻擊艦的確可以迅速向海外遠距投送作戰兵力,提升解放軍登陸能力的,但是「我們不會讓它過來」。

為了保持對台武力威懾、應對突發狀態下武力統一台灣局面,中國大陸近年一直在擴張其對台武力優勢,尤其是登島作戰方面。2015年12月啟動的大陸軍改中,兩棲作戰力量得到大幅增強,其中海軍陸戰隊尤為突出。在此期間,原本「作為獨立或者配合陸軍部隊實施登陸作戰,奪取登陸點及登陸地段,保障後續梯隊登陸」的海軍陸戰旅成立獨立的合成度極高的快速反應兩棲作戰部隊,直屬海軍總部,原陸軍摩步旅、機步旅轉隸整編為至少6個陸戰合成旅。

075兩棲攻擊艦下水進一步加深台灣焦慮。(@西葛西造艦軍事CG)

另外,解放軍海軍、空軍不斷有新裝備列裝,同時增加了在台灣海峽活躍的頻率。台灣國防部的報吿稱,近兩時間內,遼寧艦編隊進行台灣海峽、西太平洋集訓,同時完成了繞島遊弋;空軍也自北向南形成了日本海、西太平洋、宮古島及台灣周邊、南海、巴士海峽5大區域巡航。

因此,075型兩棲攻擊艦的下水只是中國大陸擴充這一優勢的又一新動作而已。根據中國大陸官方報道,075型兩棲攻擊艦為世界第3大兩棲攻擊艦,排水噸位僅略小於美國最新型的4.5萬噸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America-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以及4.1萬噸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Wasp-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明顯大於2.6萬噸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JS Izumo)和2.1萬噸的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據稱,其甲板有2.5個足球場大,最多能夠搭載30架直升機,並且能夠保證6架直升機同起同降,快速機動部署能力非常強悍。它還擁有寬敞的塢艙,能夠用來投放多種類型的登陸載具和水陸兩棲車輛,對於提高投送能力來說作用顯著。

2019年9月25日上午,上海舉行中國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下水儀式。該艦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首型兩棲攻擊艦,具有較強的兩棲作戰和執行多樣化任務能力。(新華社)

當然,台灣中央社報道,其劣勢也較為明顯,主要集中在其防禦能力有餘而攻擊能力不足。除最重要的艦載戰機外,其自身所攜帶的武器攻擊能力也較弱,只配備了紅旗-10近距離防禦防空導彈、1130近距離防空火炮系統,以及簡單的機槍等,用於近程反反艦導彈的自衛作戰,不適用於接近岸灘前線。

目前,公開信息稱除首艦外,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正在負責建造另外兩艘。前美國海軍上校,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講師卡爾•舒斯特(Carl Schuster)表示:「075型兩棲攻擊艦不僅使他們的突擊升力大大提高,而且還為海軍陸戰隊提供了垂直突擊能力和空中機動投射能力。」

事實上,既有裝備已經保證其具備一定防護能力和敵岸突破能力,可以有效在台澎金馬展開登陸作戰,快速投送成建制的兵力以對敵展開縱深打擊。如果配合排水量2.5萬噸、搭載H/PJ單管和多管艦炮的071型船塢登陸艦,解放軍對台登陸作戰將獲得更大優勢。

北京的戰略意圖還包括以海、空兵力封鎖台灣海峽,防止域外力量介入,尤其是在台灣島東側、北端和南端進行干預。其中,遼寧艦編隊前出第一島鏈後,配合中遠程導彈進行威懾和壓制,將有效策應正面戰場的登陸作戰;而空軍方面,大陸雖然仍然難以掌握台灣以東制空權,但已經完成繞島巡航,展示了潛在的空中封鎖能力。

2019《國防報吿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表來講解台灣的防衛構想。(台灣國防部)

台灣方面的確早已意識到兩岸軍事實力失衡,也清楚大陸方面的戰略戰術。在2019年台灣國防部提交《國防報吿書》中,台灣方面判斷,大陸東、南部戰區持續列裝兩棲戰甲車,並與兩棲船塢登陸艦舉行聯合登陸(奪島)演練,提升精確、立體、全局、多能戰力,增進渡海登島作戰能量。惟因受限登陸作戰複雜性,及缺乏輸送載具與龐大後勤支持,目前僅具備「奪我外、離島」之聯合登陸戰力。

同時,東風-21丁、東風26型反艦彈道導彈及東風10型巡航導彈,打擊範圍涵蓋第二島鏈周邊地區,且海、空軍常態化聯訓可有效遲滯第一、二島鏈間之外軍干預行動,空軍作戰半徑與遠程運補能力具備爭取第一島鏈以西制空權能力。

「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示意圖。(台灣國防報吿書)

於是,從2017年開始,台灣軍方調整軍事戰略,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立足「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構築三層防線,以主動進攻姿態分別在「敵岸」、半渡及登陸之時給予三重打擊,此即為其「創新/不對稱之作戰思維」下的「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整體防衛構想(即拒敵於彼岸、擊敵於半渡、毀敵於灘頭、殲敵於陣內)。具體而言:

1、戰力防護:台軍由機動、隱蔽、分散、欺敵、偽裝、護衛、謀略、誤導,以及快速有效損害管制,降低敵先期攻擊的危害。 2、濱海決勝:慎選決戰海域,形成局部優勢,阻殲敵航渡船團。 3、灘岸殲敵:乘敵初步登陸、艦岸運動之際,以火力、預置障礙阻絕,擊滅登陸之敵於泊、灘、岸地區,使其無法登陸立足。

事實上,台灣一直以防止大陸登陸作戰為重,借鑑北約以陸軍灘頭阻擊、梯次消耗敵軍為思路。但是,台灣戰略縱深極為有限,大陸積極籌劃快速突防能力,在喪失制空權、制海權的條件下,台軍很難抵擋更難以完成灘岸阻擊所應有的兵力集結。

目前,外界對於大陸是否具有武力統一台灣的完全能力,以及遂行這一戰略的主觀決心心存疑慮。不過,前者的確定性已經基本沒有疑問,懸念其實在後者。其一,美國及其盟友在多大程度上會介入並牽制大陸奪島計劃,其二則是台灣內部會發生怎樣的政治變化足以迫使大陸選取恰當時機採取斷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