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習近平考察頻現「紅色基因」 :政治符號學的又一次運用

撰文:張岩
出版:更新:

9月16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赴河南考察,首站即向中共曾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陵園烈士紀念碑獻上花籃,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堂。隨後,他參觀了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並看望了當地紅軍後代、烈士家屬代表。

圖為9月16日,習近平在河南省參觀位於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並看望當地紅軍後代、烈士家屬代表。(新華社)

這幾乎已成為習近平地方考察的標準程式。鄂豫皖根據地的造訪似乎是近來習近平所進行的一場紅色尋根之旅的最新一站。從江西于都到甘肅張掖,從北京香山到今次的河南新縣,習近平接連踏足在中共革命中具有特殊含義的地點。

在10月1日中共建政70周年以及即將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前,習近平對紅色文化的重温和再詮釋,或許是政治符號學的又一次運用。在外部中美貿易戰和內部改革換擋挑戰下,習近平正在通過重走「紅色」路線提醒中共官員建政的不易,保持緊張的狀態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習近平頻頻踏足紅色聖地

此次習近平造訪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上世紀30年代中共建立的諸多革命根據地中面積第二大的,僅次於位於江西井岡山的中央蘇區。大別山區是這一根據地的中心區域。

這塊被周恩來形容為「意義不亞於井岡山」的根據地,其長征甚至早於在江西的中央紅軍。與井岡山根據地不同的還有,儘管這塊革命根據地的面積起起伏伏,但自1927年中共武裝反抗國民黨政府開始,直至1949年中共建政,這塊根據地的武裝鬥爭在22年間都未停止過。並且,這裏還成為國共內戰後期,中共「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軍從內線轉向外線作戰、從防禦轉向進攻的突破口。這在中共軍史上被稱為「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

鄂豫皖根據地是習近平近來展開的紅色尋根之旅的最新一站。而這場尋根之旅似乎始於今年5月習的江西之行。在中央蘇區紅軍長征的集結出發地贛州市于都縣,習近平宣稱「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並指中共正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8月20日上午,習近平在甘肅張掖出乎外界意料的祭拜了在中共革命史上的具有敏感性的「西路軍」。(網絡圖片)

今年北戴河休假結束後,8月20日,習近平在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向西路軍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並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中共工農紅軍西路軍在中共長征時期幾乎全軍覆滅,其覆滅的原因在中共內部一度具有爭議性。多年來,習近平是第一位祭拜西路軍的中共總書記。

隨後,9月12日,習近平赴北京香山毛澤東和其它中共領導人故居瞻仰參觀,回顧中共領導人在建政前半年間打敗國民黨軍隊,以及設計中共建政制度藍圖的歷史。

政治符號學的又一次運用

無論是習在江西發出「新長征」的信號,還是在甘肅祭拜結局慘烈的西路軍,外界都曾將之與當前的中美貿易戰聯繫起來。固然,中美貿易戰是當前中共所面臨的最大外部挑戰,但中美貿易戰並非全部。中共改革的內部議程和時間節點,仍然是習的這場紅色尋根之旅的最可能的解釋。

習近平考察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壪。(新華社)

今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習近平的尋根之旅當與這個具有象徵性的時間節點密不可分。而習時代的第四場整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也已進程過半,正自上而下的覆蓋中共縣處級官員。以身作則尋找並向中共全黨展示中共建黨、建政的「初心」,是習接連造訪紅色聖地的考量。

從習的改革時間表而言,根據其「新三步走」,接下來的2020年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並轉入第二步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現代化的國家能力將是這一階段中共改革的重點。

而對於中共來說,建政70周年大慶之後的首要議程就是10月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這次全會將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

這將是習時代又一次進行頂層設計的會議,並將向外界展示習準備如何通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手段,完成其心目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範式,並回答中國的紅旗如何長久打下去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中共自身。信仰缺失正在渙散中共作為執政集團的凝聚力,並讓中國在各種「黑天鵝」和「灰犀牛」挑戰下,無法成功完成經濟轉型,釀成社會不穩、失掉民心的局面,最終喪失執政合法性。

因而,對於習近平這個善於運用政治符號的人來說,在這個時間節點頻繁探訪紅色聖地併發出「新長征」「重新出發」等信號,絕非只是憑弔和個人情感,而是通過尋找「初心」的符號意義,用經過再詮釋和賦予現實意義的紅色精神,塑造中共執政集團凝聚力和鬥爭性,用「初心」標定中共的奮鬥方向和路徑,以成功應對內外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