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馬哈蒂爾對華剛柔並濟 大馬「與龍共舞」獲利
7月15日,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證實,由於中石油轄下公司未能完成管道工程,政府決定從相關銀行戶口,扣取10億令吉(約19億港元)款項。中國外交部就此表示,雙方應藉「友好協商」以化解分歧,而中馬合作關係緊密,中方堅信會繼續下去。
上任一年多以來,馬哈蒂爾對華交涉不乏衝突暗湧,但他每一次都可以全身而退,這在國際舞台上並不常見。
「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這句老生常談講了很多年,被當作東南亞國家外交的金科玉律,但「平衡外交」講就容易,實行起上來卻很難拿捏適當火候。
新加坡素來有「東盟大腦」之稱,以長袖善舞而自豪,不過早幾年疑因在南海問題「失言」,過於「安全靠美國」而得罪了中國,其裝甲車在台灣參與年度演練後,經香港返國時被扣留,同時中國官媒亦不諱言,點名要求新加坡「反省」,之後新國總理李顯龍發了很大力氣,才成功修補對華關係。
趁中國打「稀土牌」撈生意
國際政治瞬息萬變,沒有一條「金科玉律」可以死守到底,尤其是中美角力由貿易戰「外溢」至其他領域,夾在中間的各國都要隨機應變。先講漁人得利一面,近月中國官媒揚言要打「稀土牌」,有可能截斷美國高端產業的原料供應,其時馬來西亞卻趁機撈生意,宣布改變此前決定,考慮以污染受控為條件,批准澳洲稀土商Lynas繼續於大馬營運。
其實馬哈蒂爾不只見縫插針,還用上借力打力的招數。事緣歐盟年初放言以保育森林為由,逐步淘汰棕梠油生物燃料,損害馬來西亞的經濟利益。馬哈蒂爾迅速打出「中國牌」,威脅如果歐盟擬定限制措施,大馬可能會取消歐洲軍火公司的訂單,轉而從中國或其他國家購買戰機。從這兩個例子可見,不論中國遭受打擊,抑或是作為替代選擇,馬來西亞都可以從中得益。
抓住輿論時機爭取削成本
這樣的兩手把戲簡單清晰,不過馬哈蒂爾出手時機精確,確保中國一經審時度勢,會判斷與其大吵大鬧,不如睜一眼閉一眼了事。
例如自去年5月勝出大選,馬哈蒂爾對華重新商討東海岸鐵路項目。當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受抨擊,被西方指控在沿線埋下「債務陷阱」,而涉事項目造價逾千億,兼且在貪腐醜聞纏身的前首相納吉布任內敲定,致使北京於輿論時機上陷於被動。兩國談判拖到今年4月,結果是項目成本削減1/3,修改路線並減少4個車站,馬哈蒂爾成功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中國亦保得住旗艦項目。
盡可能多地採用華為技術
那些事可以討價還價,那些事是觸碰底線,馬哈蒂爾同樣分得很清楚。最近一年來,美國號召盟友封殺華為,指控該中國電訊業龍頭涉及間諜活動,其設備安裝有「後門程式」,威脅國家安全。
美國要求各國改變「現狀」,馬來西亞即使不答應,華府都沒理由加以對付;相反如果主動迎合美國,刻意封殺華為,大馬必然會招致中國報復,華府卻可能「愛莫能助」。畢竟大馬與美國的關係又未達「盟友」級數,在火線上自動獻身是傻事,還不如藉此向中國口頭示好,馬哈蒂爾即表明,馬來西亞就是一本打開的書,沒甚麼可竊取的,未來會盡可能多地採用華為技術。
呼籲美國要接受中國崛起
儘管馬哈蒂爾今年5月呼籲,美國不能永遠自居於科技領先地位,要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但他也曾直言:「目前,從經濟上說,我們偏向中國。當然,在政治上,我們不會被一個非常專制的政府制度所吸引。」準確一點說,馬來西亞依然奉行「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但在馬哈蒂爾領導下,大馬更能把握時機以調整中國政策,同時更敢於利用戰略空間爭取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