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變形潰壩」流言瘋傳 公關危機是禍根嗎?
由某Twitter用戶7月1日首先截圖發帖,三峽大壩「發生變形並可能潰壩」的消息近日在微信群組廣傳,引起些許輿論風波,有港媒歸咎於官方和官媒回應失當,引發「公關災難」。
長江三峽集團已於2日迅速闢謠,指出Google的衛星圖並非衛星直接拍攝,而是由演算法處理形成,顯示某些場景時出現偏差。當外界以為事件告一段落,三峽大瀑布景區有限公司於5日宣布,由於「上游建設施工」,「現進入截流階段」,「導致瀑布斷流」,景區自6日起暫停營業一星期,至13日為止,但確實恢復營業時間仍有待公布。
「彈性變形」被斷章取義
到了6日當天,三峽集團再度闢謠,指大壩現狀「符合重力壩變形規律」,「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不料消息一出,反而被傳媒大肆炒作,拿來作大壩「變形」的官方證據,並影射當局講法「前後不一」。其實官方回應和官媒宣傳陳舊老化,反應緩慢,以至答非所問,早已為人詬病,但一事歸一事,是次流言風波不能全怪在官方頭上。
「彈性變形」的定義在《新京報》報道原文非常清晰,意指壩體「受水位和溫度影響呈週期性變化」,出現正常的極小幅度位移。部分傳媒一則未有完整闡述「彈性變形」的定義,二則未有引用原文所載的位移數據,盲目抽出「變形」二字大造文章,甚至有斷章取義之嫌。即使真的要批評官方回應內容,箇中責任也分屬不同機構。
各機關缺乏溝通和敏感度
首先是三峽集團疑似「好心做壞事」,本意是為求精確,講解建築科學所定義的「變形」屬於正常輕微位移,但就未有顧及到傳媒已搶先定義「變形」二字,特指Google衛星圖所見的「壩體扭曲」現象。其次,該集團一開始針對地圖製成方式作澄清,未有抓住「變形」二字搶先解畫,錯失先機後再作補充,結果卻是愈描愈黑,真相愈辯愈不明。
另一方面,官媒《環球時報》於4日開宗明義,以「反華份子拿三峽大壩搞事」為題,指斥大壩變形之說是「一則極度弱智的謠言」,並大篇幅截取衛星圖加以反駁。然而僅僅一日後,三峽大瀑布景區就宣布暫停營業,並以「上游工程」輕輕一筆帶過原因,對於近日的流言蜚語缺乏敏感度,致令官方仿如口頭上嚴辭否認,行動上卻似有所隱瞞,變相催生更多陰謀論。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儘管如此,上述情況還未算是「公關災難」,充其量就只可批評各機構之間欠缺溝通,未有充足估計輿情反應。在這一場小風波中,相信只有極少部份人會認真看待涉事流言,擔憂三峽大壩決堤,至於拿來說事的人,也是抱持著譏諷取笑「中國製造」的心態,挖苦幾句而已。不過事實是這樣一則流言「居然還被人『進口』到了境內的微博上」,促使官方大費周章去闢謠,可不是純粹「反華份子」搞事所得解釋。
三峽大壩自構思之初已爭議不絕,興建前後均有極大反對聲浪,中共亦容許黨內外作有限度辯論,實則1992年全國人大表決建設議案,贊成票「竟然」只佔總數票三份之二左右,迄今仍是歷來得票率最低的獲通過議案。在這歷史背景下,社會如今仍質疑,三峽大壩的經濟效益能否抵銷生態成本,其建設品質能否抵禦自然力量和軍事攻擊,周邊地震頻繁是否與大壩有關。雖然當局多年來反覆解說,但擔心憂慮仍揮之不去,才令流言有機可乘,可見釋疑工作仍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