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內媒頻提日美貿易戰 中國須以日為鑒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日前,中國新任駐日大使孔鉉佑表示,中國不是30年前的日本,任何人都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實際上,不僅是政府官員,近來中國大陸媒體頻頻提及30年前的日美貿易戰,指出要以史為鑑,不能輕易退讓。

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此前就中美貿易戰指,在經貿問題上,我們有談的誠意,也有不怕打的決心。(視覺中國)

上月28日,有記者向孔鉉提問稱,當前中美經貿形勢與三十多年前的日美經貿境況有相似之處,日本曾經在諸多方面向美國做出妥協,中國能夠從日本的經歷中獲得怎樣的經驗和教訓?

孔鉉佑回應,很多日本朋友對我說,日本當年為了緩解日美經貿摩擦,自主限制汽車、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產品出口,而且還違背市場規律大量購買美國商品,接受日元匯率快速升值,最終給日本經濟帶來巨大衝擊,由此帶來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化。

孔鉉佑指,現在的世界早就不是三十年前的世界,中美關係也不是日美關係。在經貿問題上,我們有談的誠意,也有不怕打的決心,任何人都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過去的歷史也反復地證明妥協退讓不可能解決問題。

孔鉉佑所提及的日美貿易戰,乃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大事,其直接緣由是日本對美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當時美國在鋼鐵、彩電、汽車、電信、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上對日本產品「開戰」,限制日本出口額度,逼迫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最終還迫使日本接受了《廣場協定》,促使日元升值。

即使在《廣場協定》之後,美國也並未鬆手,日美雙方此後又達成三大協定:1989年的《日美結構性障礙問題協定》,1993年的《日美綜合經濟協議》,以及1997年的《日美規制緩和協議》,美國要求日本先後改變土地制度、流通制度、改變儲蓄投資,改革日本改革市場准入、內需型經濟體制。

作為19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此後增長放緩,甚至嚴重衰退,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經歷貨幣快速貶值,從此一蹶不振,經過二十餘年仍未恢復元氣。

雖然日本經濟放緩原因眾多,不能僅僅歸因於日美貿易戰及日美間的一系列協議,但美方的逼迫顯然是不能迴避的重要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工人當街砸毀日本汽車。(資料圖片)

中日之間的相似遭遇無疑引起了中國輿論的注意。《中國經濟網》日前就撰文指出,通過回顧和分析日美貿易戰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日方的應對,對現在的中國也有其定借鑒意義。

其文章指,日美貿易戰和中美貿易戰兩次貿易戰都爆發於美國遭受經濟危機之後,經濟亟待復蘇之際,美國需要通過打壓崛起中的競爭對手,防止本國經濟再度陷入低迷。而貿易戰爆發前,中日兩國都處於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威脅美國核心技術等國家利益。美國採取的措施也較為相似,即把重點放在對少數關鍵產業的關稅限制上。

在整個日美貿易戰中,在美國的步步緊逼前,日方並未作出有效反擊,這一點也受到不少中國媒體的關注。官媒《人民日報》旗下賬號「俠客島」就撰文指出,日本一直在妥協,沒有做任何反抗,「任由美國瘋狂進攻,一個字都不敢多說」。俠客島稱,曾經在朝鮮戰場上跟美國打個平手的中國人不一樣,當美國要同中國打貿易戰時,中國並不會忍氣吞聲。

俠客島還進一步指出:「這就是一個非主權國家,跟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區別。」

《中國日報》更是撰文直言:「美國該醒醒了!不要妄想和中國簽署新的廣場協議」。

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1985年9月22日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署了影響後世的《廣場協定》。圖為五國財政部長合影,左三為美國財長James Baker,左無為時任日本大藏大臣(財政大臣)竹下登。(資料圖片)

雖然中日之間有不小差異,不過雖然時隔三十年,卻也都面臨相似問題,中國媒體齊齊發聲,要「以日為鑑」,不僅僅是指出要提高警惕,亦是在向歷史尋求智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就指出,幾十年過去,「美國並沒有從自身問題下手,而是繼續盯著貿易逆差不放。」雖然中國再次面臨著與當年的日本類似的情況,但正如林毅夫所言:「這次我們有理由做我們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