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環時》英文版:六四事件令中國對動亂免疫
明日(4日)是六四事件30周年。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發表評論文章,直指事件已成為「褪色的歷史事件」( a faded historical event),將其遺忘有助面對未來;而中國政府處理事件是一道歷史分水嶺,成功讓中國免於走向前東歐共產國家,如蘇聯及南斯拉夫的下場。
文章以〈六四令中國對動亂免疫〉(June 4 immunized China against turmoil)為題,全文以「事件」(incident)形容六四,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已就事件定性,中國社會也對此進行全面總結。此後放棄事件的目的是幫助國家拋棄陰影,避免爭端,讓所有中國人民面對未來。
文章續指,雖然有人批評中國在這方面的「操作」(practice),但無疑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事件僅一度困擾中國,而沒有成為長期的噩夢(nightmare);六四的周年紀念亦從沒有成為風暴中心(the teeth of the storm),只是褪色的歷史事件,不再構成實際糾纏。
文章強調,中國政府當年處理事件是一道歷史分水嶺,成功讓中國免於走向前東歐共產國家,包括前蘇聯及前南斯拉夫的下場。而自六四事件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大幅獲得改善,證明當局的決定有助於國家經濟起飛。
文章又表示,今天的中國並沒有重蹈30年前覆轍的政治條件。中國社會,包括知識分子均比當年更為成熟,亦看透蘇聯及部份阿拉伯國家的政治悲劇。現在明白國家透過進化而不是革命來不斷發展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在現實層面上的困難與複雜性。天安門事件作為中國社會的「疫苗」(vaccination),將大大提高中國未來發生任何大型政治動亂的抵抗力。
文章結尾指出,「外部勢力」(certain forces outside the Chinese mainland)每年都會在6月4日前後煽動民意且批評中國,當中包括兩類人,一是當年逃往外國的民運領袖,另外是西方政治家和傳媒。民運領袖對事件的認知停留在 1989年,拒絕「改正」對中國發展的認知,不能代表現在的中國大眾;而西方政客的態度取決於他們國家和中國的關係,「但中國人清楚知道,這些官員不是真心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只是借此作外交功具挑戰中國」。文章又強調,這些聲音不會對中國社會有實際影響,外國勢力的行動只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