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國深陷「垃圾恐慌」 豈能歸咎中國「洋垃圾」禁令?
2018年1月,中國開始實施全面禁止進口24種「洋垃圾」的政策。1年多以來,全球多國陷入「垃圾恐慌」,一座座難以處理的垃圾山,儼然成為城市裏「最醜陋的風景線」。
面對突如其來的垃圾處理難題,有西方傳媒和官員卻本末倒置,怪責中國的洋垃圾禁令。美國官員甚至向WTO控訴中國的新政「對全球金屬廢料供應鏈造成根本性破壞」,要求中國停止相關措施。
事實上,中國本就無義務接收來自全球的廢物,禁令可謂「遲來的正義」,恰是重視生態環境、維護國民健康福祉的體現。無端指責中國的垃圾禁令者,亦只會顯露其自身的虛偽和貪婪。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亦告誡,各國應自己減量、處理和消化自己產生的廢物,為世界承擔更多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要燒5年的「垃圾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年3月報道指,韓國的消防員已連續3個月與一座不斷復燃的垃圾山「戰鬥」。這座垃圾山高15米,重達17萬噸,需要5年才能燃燒殆盡。
報道指,該座垃圾山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大火波及溫室大棚,不少農作物都化為灰燼。當地政府向居民發放了防塵口罩,但仍有居民控訴身體健康受到傷害,有人說「我的眼睛痛,頭也痛,所有居民都在受苦。」
報道進一步指,中國2018年起實施的洋垃圾禁令後,韓國向中國出口的垃圾減少了90%,這導致首爾街頭垃圾遍布。如今,韓國已轉以東南亞國家作為大量不可回收廢物的傾倒場。
澳洲——想盡辦法處理垃圾
類似現象並非韓國獨有。據澳洲傳媒2018年4月報道,由於中國的垃圾禁令,澳洲不得不自行開始處理這些垃圾,垃圾處理成本驟然上升4至5倍。
由於垃圾回收成本直線上升,昆士蘭州伊普斯威奇市(Ipswich City)政府決定將垃圾直接送入堆填區掩埋。昆士蘭州圖翁巴區(Toowoomba Region)政府則指,澳洲曾經有回收行業,直到中國進入市場,這些行業才逐漸消失,澳洲如今需要重新發展這一行業。
澳洲的專家學者則在瘋狂地思考對策,將垃圾分解製造成路面、遊樂場設施和公園長椅。政府還全面實施超市禁塑令,要求超市不再為顧客提供免費的一次性膠袋。
新「接收者」苦不堪言
另一邊廂,英國亦缺少回收塑膠垃圾的必要設施。據早前報道,在中國禁令頒布後,該國只能將垃圾先送往越南、印度等國,但後者能夠接受的規模有限,若焚燒還將面臨一系列環境問題。
由於不少國家都將垃圾轉往東南亞、南亞等地,這些新的「接收者」苦不堪言。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2月報道,馬來西亞儼然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垃圾進口國,其中一個小鎮幾乎被1.7萬噸塑膠垃圾淹沒,非法工廠燃燒塑膠垃圾產生的致癌物質嚴重威脅了當地居民的健康。
當地居民恩古女士說,塑膠燃燒引起的臭味非常強烈,她劇烈咳嗽,甚至咳血。「我夜間無法入睡,因為氣味太濃烈了。我好像變成了殭屍,一點力氣也沒有。」
另一名當地居民貝拉.陳(Belle Tan)發現,離她家1公里處就有一個非法工廠,那些燃燒的塑膠垃圾嚴重影響了她11歲兒子的健康。「他身上起了很多濕疹,包括肚子上、脖子上,腿上和手臂上。他的皮膚一直脫皮,碰一下都痛。我很氣憤,為兒子的健康擔心,可是我能怎麼辦?空氣裏充滿了怪味。」
美歐官員怪罪禁令 缺乏同理心
回望去年3月,有美國代表在WTO會議上對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及後續舉措感到關切,稱「中國對再回收商品的進口限制,已對全球金屬廢料供應鏈造成根本性破壞,導致這些廢料無法進行有效的再利用,走向廢棄一途。」又指美方清楚中國在環保方面的疑慮,但北京的做法似乎產生與預期相反的效果,且產業跟不上政策變化的速度,來不及調整。
歐盟參會代表則認為,中國的新政策將迫使廢料被轉運到可能不具備安全回收能力的第三國,亦可能直接堆填或焚燒,造成環境污染。歐盟還質疑中國禁令的科學性,有幾個成員國表示,他們讚賞中國的目標,但並不信服中方的做法。
正如中方代表在會上的回應指,每個國家都有責任處理掉自己產生的廢物,中國人口眾多,必須限制廢品的進口,保持國內環境的清潔。這些西方官員顯然忘記,這些垃圾是由誰大量製造,又應由誰負責收拾。當他們親身體會到處理廢物的困難時,不僅沒有意識到中國多年來付出的環境等代價,更高高在上地指點中國,蠻橫要求繼續幫他們的無節制消耗「執手尾」,實屬極度缺乏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