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中國科學家首證實月幔成分 有助了解月球形成過程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月球表面以下約6萬米至100萬米的月幔由哪些物質組成?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問題有了最新答案。
中國登月探測器「嫦娥四號」今年1月在月球背面着陸,英國《自然》雜誌周四(16日)發布了中國科研團隊的重大發現,推斷月球表面存在的低鈣輝石和橄欖石礦物可能來自月幔,最新的研究成果將推進對月球形成與演化過程的研究。
和太陽系很多其他的行星類似,月球被認為經歷了岩漿海洋階段,在這個階段,月球大部分或完全處於熔融狀態。有關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論認為,月殼由岩漿洋中較輕的斜長石組分上浮結晶形成,而如橄欖石、輝石等較重的礦物下沉形成月幔。然而,這一關於月幔組成的推論一直未被證實。
為探究月幔,各國科學家將注意力重點放在了撞擊坑上。一般認為,導致撞擊坑形成的物體可能會穿透月球的殼層,直抵月球內部,致使部分月幔物質被帶到月球表面。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是位於月球背面的南極─艾托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直徑2500公里,形成於40多億年前。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隕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著陸,並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對南極─艾托肯盆地進行探測,科學家利用可視─近紅外成像光譜儀(VINS)的光譜初始觀測結果推斷出,月球表面存在的低鈣輝石和橄欖石礦物可能起源於月球地幔。這是人類首份月球背面幔源物質的初步證據。論文還表示,研究結果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的推論的正確性。
學者:新發現推進對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法國圖盧茲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Patrick Pinet表示,最新研究結果令人興奮,這對於確定月幔的組成具有重要意義。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新發現可能也會影響科學家對月球內部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