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帶一路】大馬項目一波三折 中國外宣失效致被動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4月27日在北京圓滿落幕,本次峰會有近5000名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嘉賓參加,其中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的亮相是焦點之一。這是因為經過將近一年的磋商,以百億美元計的東海岸鐵路計劃「失而復得」,中馬兩國表明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倡議。
圍繞項目的風風雨雨,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原馬來西亞交通部長翁詩傑點明「好事多磨」的關鍵:別讓外宣拖累「一帶一路」。
翁詩傑在接受《多維新聞》採訪時指,對於東海岸鐵路,馬來西亞人有3方面關切:第一,條款不夠透明;第二,造價過高;第三,交付方式欠彈性。要釋除民眾疑慮,既牽涉重新協商合同,也關乎中馬兩國政府的溝通能力,結果是再度執政的馬哈蒂爾選擇公開宣告,考慮中止項目,意在向本國人民顯示新政府的果斷決策,將球踢回中國一方。
「把與外界交往的窗口封鎖了」
在這場風波中,北京的外宣在兩個維度上遭遇挫折。首先,巧婦是難為無米之炊的,中方在協商原合同時似乎未充份實地調研,研究當地輿情,同時亦未有就計劃進展,展開有效宣傳運作,致使誤會叢生。翁詩傑即指出,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企業一遇上新聞事件,第一反應是拒絕傳媒接觸和採訪,甚至將駐馬的大陸官媒都拒諸門外,實際是「把與外界交往的窗口封鎖了」,「又怎麼去和當地的社團打交道」?
與中企不同,馬哈蒂爾要直接應付當地民情,所以就對「公關失能」情況敏感得多。新政府總結輿情反彈不外乎兩點憂慮,一是擔心中方只「建設」而不在地「營運」,「掙完錢走人」,留下爛攤子給馬來西亞,二是憂慮項目工程規模過大,對債台高築的公共財政百上加斤,更有論者藉此引用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標籤,聲稱東海岸鐵路就是典型的「債務陷阱」。
總括而言,馬哈蒂爾正是以輿情論點為據,向中方討價還價。到了這時候,一旦落入輿論漩渦,北京發現自身除了要參與營運,還需要免除大馬的違約金,兼且縮少規模和成本,才可以挽回該項目和反擊外界指控,這一切正正源於「公關失能」,致使主動權落入對方手上。
外宣「收集」功能成效不彰
另一方面,外宣工作有「產出」和「收集」兩面,翁詩傑便針對「收集」一項直言:「中國的很多央企、國企走出去落地之後,公共關係建設很重要,必須要和真正的當地群眾接觸,並不應該只與當地的商業領袖和執政黨保持溝通。」實則假如中方事先與「不顯眼的」地方組織打好交道,就項目路線和效益作充份商討,本來就可以免卻許多折騰和麻煩。
正如翁詩傑所表達:「『一帶一路』是一盤經濟棋,也是一盤政治棋,政治離不開宣傳,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需要在這一點上有自覺意識。軟性技巧很多時候是非常重要的。 」東海岸鐵路風波就是一個明確警號,提醒中國如果要避免被貼上「債務陷阱」標籤,甚至「一帶一路」被污名化,那就必須在各層面加強外宣功能,否則就只會經常陷於被動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