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知青下鄉」歷史重演? 多維:忽視歷史與現實重要差別
共青團中央近日印發文件,透露未來三年內計劃動員逾1,000萬人次青年「三下鄉」,引發網民聯想到中共文革時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共青團4月11日辟謠,強調「三下鄉」不是「知青下鄉」。
多維新聞文章指出只看「知識青年下鄉」的宣傳字眼,這種討論和非議在所難免,但如果就此判定兩次行動的性質一樣,則可能忽視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重要差別。
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共曾發起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約2,000萬受過中學教育的知識青年被派往農村和邊疆地區定居和勞動。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曾在陝西梁家河度過7年知青歲月。這一持續20多年的政治運動影響了一代人的命運,無數中國家庭經歷悲歡離合,至今仍有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如今,許多網友擔心,另一場相似的運動是否正在興起。
共青團中央11日在微博上發文區分「三下鄉」與「下鄉」,闡明是專有名詞,專指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至於部分媒體報道強調「三年1000萬青年下鄉」,共青團中央也澄清,1000萬人次並不等於1000萬青年。
「知青下鄉」是歷史重演嗎 ?
根據網上公布的原文,共青團中央的《意見》印發於3月27日,其內容涉及培育鄉村本土人才、服務在外人才返鄉和動員社會人才下鄉等多個方面。
重點項目包括:到2020年,累計動員超過10萬名青年下鄉,推動農村移風易俗、環境治理、鄉村規劃等方面的工作;培訓出20萬名青年致富帶頭人;幫助1萬名青年運用電子商務在三農領域創業就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的大中專學生以暑期志願者的形式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10萬名高校畢業生或外出農村青年返回農村創業就業;動員1萬名學生黨員、團員下鄉兼職基層幹部。
這些項目的目的是號召廣大青年支援農村,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青年工作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貢獻青春力量」。
《意見》最初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但在有內媒以《幹大事!國家計劃3年內動員1000多萬青年下鄉》的標題推送後,不少網友開始轉發和討論。輿論中將此次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與幾十年前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進行對應,認為是新版「上山下鄉」運動。
多維新聞文章指出只看「知識青年下鄉」的宣傳字眼,這種討論和非議在所難免,但如果就此判定兩次行動的性質一樣,則可能忽視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重要差別。
1968年,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此後十年掀起了「上山下鄉」運動的高潮。法國學者潘嘯鳴(Michel Bonnin)所著的《失落的一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史》,被認為是目前對這場運動最全面深入的研究。 潘嘯鳴認為,毛澤東發起這場運動有三重目的。一是所謂「再教育」,幫助「知識青年思想革命化」及「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二是恢復1966年到1969年被紅衛兵運動破壞的社會秩序,鞏固毛澤東的政治領袖地位。三是在經濟和社會層面,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限制城市人口增長和解決失業問題。
相比之下,當前中共發動的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則主要出於經濟社會層面的考慮,旨在為鄉村現代化引入青年人才。其意識形態層面的「教育改造」和政治層面的「鞏固權威」等目的,不能說全然沒有,至少不像毛澤東當年那樣放在突出位置。
而因涉及千萬人規模被輿論特別關注的大中專學生「三下鄉」活動,其實自1980年代初已經開始實施。不單是共青團中央在開展,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部、文化部等政府部門也在開展。「三下鄉」的內容是組織大中專學生在暑期到鄉村參與社會實踐,目的是為鄉村建設提供科技、文化、衛生方面的服務,讓學生增進對鄉村的了解,與當年讓知識青年去農村「接受農民再教育」完全不同。
其次,在實施方式上兩次運動也有根本差異。歷史上的「上山下鄉」運動主要是讓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落戶」,其中短則五年,長則十年,有的甚至在當地組建家庭而終身留在了農村。但當前的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則並不是要求知識青年長駐農村,或者接受改造而變成農村人。
當前中共希望知識青年給農村帶去現代化的技術和知識,幫助農民發展現代產業,在經濟上致富,在觀念和生產方式上向城市人或者現代人轉變。其中重點是鼓勵和支持農村人口返鄉創業,而城鎮人口的參與只是輔助性和臨時性的。
這些重要的差別本不應該也不容易被忽視,但當前中國輿論中莫名的不安仍占據上風。
知識青年能振興中國農村嗎?
除了對重演「上山下鄉」運動的擔憂,一些網友也對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實施效果提出質疑,認為在3年時間內動員千萬青年下鄉,影響十分廣泛,但實施的目的和過程或存在不少問題。
多維新聞指出,相比於通過政府調配為農村引入人才,早有分析指出,應該從發展農村產業的角度切入。只要打好了農村的產業基礎,理順了市場渠道,自然能吸引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流入。但中國政府經常將行政動員能力看成比市場經濟更為優越的資源配置方式,這些提議難免成為非主流的觀點。
對農村振興計劃的另一種質疑是,中國是否有必要「全面振興鄉村」?分析認為,中國鄉村面積廣大,多樣化的地理條件限制發展,人口也在加速減少,如果要全面振興,必要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效果反而抬升了治理成本。許多中國人口學者據此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重點應該是大中型城市。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全面振興鄉村」的規劃,以及號召廣大知識青年下鄉支援農村的合理性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