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破10億票房口碑佳 新華社: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據內地最大網上電影購票平台貓眼數據分析,被一眾網民評為「國產科幻里程碑」的《流浪地球》,其票房在周五(8日)下午14時已累計達到10億(人民幣,下同),用時僅3天14小時,並於大年初三當日奪得內地春節賀歲檔期的冠軍。除了票房豐收,《流浪地球》亦深獲好評。
對於這部叫好又叫座的國產科幻電影能從春節檔眾多大片中脫穎而出,官媒新華社周四(7日)發表題為「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幻」的時評稱,《流浪地球》在引發 「宇宙級鄉愁」的同時,更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

電影《流浪地球》票房口碑雙豐收,大年初三當日奪得內地春節賀歲檔期的冠軍。(視覺中國)

時評認為,科幻的目的並非用來預測具體事件和技術,其作用也不僅僅限於也激勵人類探索未知,而好的科幻作品卻聚焦於「人」。

時評指出,在西方,科幻作品開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類最初進入太空的時代,也是人類開始逐漸意識到地球正面臨環境、資源等種種嚴峻挑戰的時代。又引用《紐約時報》的文章稱,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講述一個「拯救人類免於滅亡的奮力一搏」的故事。而劉慈欣的作品敘事宏大、探索深入,講述人類在危險宇宙中的境遇時顯得愈發真實。

時評還強調,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儘管關注的議題不同,不少科幻名作擁有共通之處,即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思,對人類情感的描摹,其探討的重要議題包括:該如何避免陷入「我們會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樂觀或「反正災難終將到來」的盲目消極,以及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術飛速發展將給世界帶來何種改變和挑戰。

時評最後總結道,科幻幫助人們以全新角度審視自身環境和處境,警示人類在技術、文化、倫理等眾多領域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另類」解決方案。而從熒幕回歸現實,科幻同樣提醒人們用另一種視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選擇和挑戰。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