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國產光刻機被譽打破「晶片荒」 內媒批:驢吹成馬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晶片生產技術一直為各界焦點,例如內地電訊龍頭中興因一度遭美國「封殺」,幾乎陷於沒頂之災。其後中國領導人不斷呼籲科研人才開發「核心技術」,反覆強調「大國重器」不能假手於人。11月29日,中科院研製的「超分辨光刻裝備」通過驗收,光刻分辨力達到22納米。部份內媒以〈國產光刻機偉大突破,國產晶片白菜化在即〉和〈厲害了我的國,新式光刻機將打破「晶片荒」〉之類為題,慶祝中國不再受制於人。然而內地《科技日報》12月2日刊文指出,這類報道只是一廂情願。

國產光刻機被譽打破「晶片荒」。(中新社)

報道指出,就晶片製作而言,光刻機作用在於「印刷」電路,就像照相,圖像投在感光底片上,蝕掉一部份。自光刻技術面世半個多世紀以來,為了節省能源和所需矽料,晶片愈做愈小,致使投影刻劃難度愈來愈高,因而催生頂尖光刻機利用波長13.5納米的極紫外光源,以刻劃10納米以下的線條。

旨在用便宜光源實現較高分辨率

要製造穩定而大功率的「極紫外光源」,報道指每個光源需耗資3000萬元人民幣。至於頂尖「極紫外光刻機」,更有一部賣一億美金之譽,相關技術目前由荷蘭ASML公司獨家壟斷。

有見及此,中科院研製光刻機旨在利用「表面等離子體」光刻法,在通行納米光學技術外另闢蹊徑,「用便宜光源實現較高的分辨率」。報道引述科學家楊勇解說箇中原理:「拿一塊金屬片和非金屬片親密接觸,界面上有一些亂蹦的電子;光投影在金屬上,這些電子就有序地震盪,產生波長幾十納米的電磁波,可用來光刻。」

電磁波很弱、加工精度不足

不過這種這種電磁波很弱,需要「光刻膠」材料得湊近了,才能刻出來,且加工精度及不上市面「極紫外光刻機」,無法刻出幾十納米級的晶片。光電所專家便稱,用於晶片需要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距離還很遙遠。

報道更批評:「有些傳播者為吸引眼球、賺錢,最愛製造『自嗨文』和『嚇尿體』。聽到國產科技成就先往大裡吹,驢吹成馬,馬吹成駱駝,好賣個駱駝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