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抗癌獲諾獎獨缺陳列平? 內媒:華人科學家久受忽略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諾貝爾委員會周一(1日)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京都大學榮譽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共同奪得,表彰他們在「免疫療法」治療癌症上獲得突破性發展。
有內地媒體指出,在腫瘤免疫領域有突出原創性貢獻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陳列平被遺漏,批評諾貝爾獎長期忽略華人科學家的貢獻。

憑藉免疫療法抗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及本庶佑(Tasuku Honjo)。(網上圖片)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周一(1日)揭曉,獲獎者是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和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系教授本庶佑,兩人分別在1992年和1995年發現CTLA-4和PD-1兩種抑制T細胞的受體蛋白,並研發出相應的癌症治療方案,備受讚譽。

內媒《科技日報》周二(2日)報道引述一位學者稱,對於「華人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陳列平教授」未能獲獎感到遺憾。報道稱,免疫學者、現任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所長、耶魯癌症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1999年在腫瘤細胞表面發現免疫蛋白PD-1的配體PD-L1,隨後發現利用抗體可關閉相應通路,將免疫檢測點抑制劑引入臨床試驗。

報道稱,中國製藥廠「藥明康德」也在解讀諾貝爾獎的文章中指出,陳列平教授課題組在論文的摘要中富有前瞻性地寫道,「這些發現可能帶來基於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

專家:陳列平將發現首次應用於癌症治療

中美冠科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毛冠平博士也表示,是陳列平首先意識到PD-1的發現能夠用來對付癌症。毛冠平說,雖然獲獎者本庶佑教授找到了PD-1的兩個配體PD-L1與PD-L2,並闡明了PD-1參與的信號通路,但研究工作被視為信號通路的發現,本庶佑並未有把這個細胞通路和腫瘤治療聯繫起來,亦未意識到此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

資料顯示,2002年,陳列平將PD-L1應用在腫瘤免疫方向;2006年,陳列平組織開展了PD-L1抗體途徑的首次臨床試驗。至此學術界逐漸認同,本庶佑發現的是PD-1,陳列平發現的是PD-L1,兩人是獨立發現的。

「是本庶佑最早克隆了PD-1,但他當時不知道用它來進行免疫治療,」中國醫學科學院一位專家表示,本庶佑1992年克隆的PD-1,但他是在1999年陳列平克隆了PD-L1並嘗試在癌症免疫領域使用之後,才將其轉向應用的,是陳列平走出了應用的第一步。

評委會:只針對獲獎者做評論

在評委會公布獲獎者後,有記者提問,為何未把獎項頒發給陳列平教授,評委回答道:「我們把候選人分為獲獎的和未獲獎的,我們只針對獲獎的候選人做評論,有大量的未獲獎的候選人同樣在這些領域做出傑出貢獻,他們的資料大家可以從諾貝爾的網站上搜索到。」

有專家表示,就如同人類基因組測序要測出幾萬個基因,但並不是這個計劃的領頭人應該獨自獲得相關榮譽,找到配體很重要,但知道怎麼應用也很重要,所以本庶佑得諾獎沒問題,但「有本庶佑就應該有陳列平」。

中科院一名研究員對此表示:「諾貝爾將可能有他們的圈子,不是圈內人很難入他們的法眼。」另一位研究員也表示:「這說明華人科學家還是很受忽略,因為話語權的關係。」

(科技日報/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