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拒美國軍艦下月訪港申請

華爾街日報:中國拒美國軍艦下月訪港申請
撰文:王兆陽
出版:更新:

華爾街日報引述匿名美國軍方官員報導,中國日前拒絕了美國海軍的兩棲兩棲攻擊艦黃蜂號(USS Wasp)下個月訪問香港的申請。不過,中國政府沒有提供拒絕的理由。

此外,報導還表示,中國海軍司令沈金龍原定將會訪美,出席國際海權研討會(International Seapower Symposium),但中國已召回沈金龍。沈金龍將不會與出席同一場合的美國海軍軍令部長約翰理查森(Adm. John Richardson)會面。美國國防部表示,已獲知會,但對此並無補充。

報導稱,為表達不滿,中國政府此前曾有過不允許美國軍艦過境的記錄。

華爾街日報稱,當前,中美兩國間的緊張局勢正因軍事和經濟領域的一系列分歧而愈演愈烈。上周,美國國務院宣佈對解放軍總裝備部進行制裁,而中國則向美國大使和代理國防武官正式提出抗議。而特朗普政府此前還正式宣佈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

在9月25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此表示,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黃雪平9月22日召見美國駐華使館代理國防武官孟績偉,就美方宣佈對中國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及該部負責人實施制裁提出嚴正交涉和抗議。與此同時,軍方負責人明確宣佈,立即召回在美國參加第23屆「國際海上力量研討會」並計劃訪問美國的海軍沈金龍司令員。

耿爽說,對於美國軍艦訪問香港的請求,中方一直根據主權原則和具體情況,逐案進行審批。

特朗普就位 台灣就定位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特朗普於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總統,迎來其第二個總統任期,進入被譏為「特朗普2.0時代」的全球外交與國內政策新局面。這位以「不確定性」著稱的美國領導人,曾在其第一任期內攪動國際秩序,對盟友與對手均不留情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在民進黨政府偏執「倚美謀獨」的戰略下,其未來命運更加值得深思。

特朗普2.0:盟友不安 鄰國抗衡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顛覆性」行為已讓全球震驚。從揚言不排除用武力控制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到公開討論將加拿大併入美國,他的言辭挑釁已成為日常,令德國、法國等歐盟核心國家多次嚴詞譴責。加拿大總理更以「想都別想」作為回應,反擊特朗普的擴張野心。

特朗普聲稱要買下格陵蘭(Greenland)、收回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Reuters via Getty Images)

歐洲與加拿大的自信回應背後,是其各自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盟友支持。而台灣,在中美角力的夾縫中,卻無法如同歐洲般自信抗辯,也難以像加拿大般擁有與美國對等交涉的籌碼。特朗普第二任期將台灣視作棋子的可能性,更加值得警惕。

再說100次,特朗普就是商人邏輯

回歸到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信條與其商人本色深度融合,台灣對他而言的角色自當不辯自明——難以企成戰略伙伴,而是一個高效益的「交易標的」。他曾在第一任期內便創下美國對台軍售金額達183.3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並多次批評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不公平競爭」。

如今,特朗普內閣中對台政策的強硬派如科爾比,曾揚言若台海發生衝突,將摧毀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以防技術落入北京手中。這些論調不僅讓台灣成為中美博弈的犧牲品,更揭示特朗普政府對台利益的冷漠態度。

特朗普對出兵助台灣有保留,斥搶走美國半導體工作:早該阻止他們。(Fox News截圖)

然而,面對特朗普可能的壓迫與剝削,賴清德政府仍急於示好,甚至在特朗普上任前夕,即對外放話,示意將向美方提交高達150億美元的軍購清單,被認為是意圖換取美國的「忠誠支持」。然而,這樣的策略真的能讓台灣受益嗎?

只不過,哪怕台灣的軍購算盤聲音撥得再輕快,在特朗普早已表明的美國優先邏輯之下,他看重的只會是符合美國的短期經濟利益,而非台灣的長期安全。台灣高端科技產業的流失將不可避免,台積電恐加速向美國轉移核心技術,而台灣的戰略價值不過是特朗普談判桌上的籌碼。

特朗普的可能與不可能

放眼特朗普2.0時代,對台灣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其「可能」與「不可能」的政策行為。

一、可能會做的事:交易至上 榨取更多

擴大軍售規模與頻率:特朗普政府或將進一步擴大對台軍售,包括售出高價裝備與老舊武器,藉此榨取巨額經濟利益。台灣可能被要求支付駐台美軍訓練團的全部成本,進一步壓縮台灣的財政空間。

提升台灣「外交地位」以施壓中國:特朗普可能公開加強台灣的國際曝光度,但核心目標仍是極限施壓北京,而非出於對台灣的實質關注。

加速產業外移:美國可能要求台積電等台灣關鍵企業迅速擴展在美布局,導致台灣的經濟結構性損失。

二、不會做的事:不為台灣冒險

不承諾軍事干預:一如過往歷任美國政府對台海持以的戰略模糊策略,特朗普不承諾軍事干預台海安全料將得到延續,尤其特朗普一向避免美國捲入不必要的戰爭,特別是在台海衝突中,他可能選擇袖手旁觀。

不挑戰一中原則底線:善於交易、要價、談判的特朗普,並不會傻到去挑戰一中原則底線,因為他既然將台灣問題作為談判籌碼,而非追求的目標本身,挑戰一中原則底線等同在台灣這張牌局上,打出棄談,這是特朗普將極力避免的結果。同時,特朗普也深知越線一中原則的後果,因此任他再如何瘋狂,也不會為台灣打破一中原則框架。

不提供長期支持:由於特朗普的商人邏輯注定他更關注短期交易,台灣不可能從其政策中獲得穩定的安全保障。

2018年,特朗普當局以保護國內產業的201條款關稅,對中國的大陽能模組實施30%稅額,每年遞減5個百分點至15%為止,同時為首2.5吉瓦的太陽能電池進口實施關稅豁免。(Getty Images)

台灣只能看著唇亡齒寒?

總而言之,盤點特朗普的言行,對台灣而言應該是警鐘長鳴的時刻。然而,民進黨當局的偏執「倚美謀獨」路線,卻令台灣在這場博弈中處於最為被動的局面。當加拿大可以直接駁斥特朗普,當丹麥可以仰仗歐盟撐腰表達不滿,當日本首相石破茂急於安排在特朗普上任後赴美與其建立聯繫確保利益時,台灣卻只能默默承受被榨取的命運。

就根本來說,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與賴清德的「倚美謀獨」不但難以共舞,而且南轅北轍。賴清德執著於用台灣納稅人的錢討好特朗普,但換來的只能是更多的剝削與壓迫。台灣的命運,在這樣的路線下,只會更加被動。而當美國與中國繼續在台海問題上博弈時,台灣的棋子角色將愈發明顯,成為特朗普用以向中國施壓的籌碼。

面對特朗普就位,台灣的命運也許早已「就定位」。在特朗普的世界觀中,交易無處不在,而台灣只是其中一顆亮眼的棋子,其核心利益隨地緣壓力累積,被特朗普的商人邏輯徹底吞噬只是早晚的事。當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再次為國際格局帶來震盪時,台灣需要做的是尋求多元化的外交策略,減少對美國的單一依賴。否則,台灣的未來只會如特朗普的外交狂言一般,充滿不確定性與危險。

特朗普就位,台灣就定位。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命運而言,也許最壞的時刻還在後頭。

正在加載